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北京报道
风声、雨声、鸟鸣声……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美妙的音符,然而,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张楠却一度什么也听不到。
41岁的张楠,标准的IT男形象,自带超出同龄人的沉稳与冷静。不过,由于听不到声音,他也曾焦虑和茫然过,也曾感叹命运的不公,但最终,他找到了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知名企业的IT工程师。
张楠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他对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满意,而这一切取决于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像他一样的残疾人可以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家庭不抛弃,受益融合教育
年,张楠出生于北京,两岁左右时,由于发烧,药物致聋。
“我很感恩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引导我积极面对现实,鼓励我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让我和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小时候由于对外界的声音不敏感,经常看别人口型练习发音,妈妈经常一边抱着我一边给我阅读报纸和新闻,在我耳边教我发音,让我看着她的嘴唇一遍遍模仿,不停地说,有时候一个词要重复很多遍,就这样日复一日进行枯燥的练习,直到我学会为止。”张楠说,他慢慢开始学会说话,漫长的语言康复练习也为他以后的语言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母的坚持,让张楠并未觉得自己与周围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同时,由于父母的启迪,张楠喜欢上了读书,他经常一读就是一整天。从书里,他看到好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平和了心态,也激发了对美好生活探索的热情,他对待生活也愈发积极。
虽然张楠听不到声音,但是,父母并没有把他当成特殊的孩子,相反,着重培养他的独立性。张楠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独自上学,独自坐公交车参加少年宫的游泳培训班,并且,经常参加班级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尤其令张楠印象深刻的是,高中时,学校组织队员参加北京市组织的校级自编课间操比赛,由于做操动作比较舒展,张楠被老师选中和同学们组队参加赛前排练和比赛,那一刻,张楠的内心既惊喜,又担心。
惊喜的是,他很高兴自己可以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但他也担心,自己虽然带着耳背式助听器,依然怕哪个音乐节拍听不到、动作没跟上而破坏了整体的节奏感。
父母看出了张楠有些打退堂鼓,为此,鼓励他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为集体的荣誉拼搏,并将此视为锻炼自己的一次重要机会。在父母的支持下,张楠找来一盒相似舞曲的磁带回家,一遍遍地听,将旋律记在心里,课下还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一遍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楠和同学们圆满地代表学校完成了比赛任务,团队也因此获得了优秀编舞动作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从那时起,张楠就深刻认识到,对于残障人士来说,生理上的特殊使得他们看上去与健全人格外“不同”,这份“不同”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有时也会在他们心里竖起一堵墙,将他们与外界隔绝,但是,只要努力和坚持,残障孩子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不同,都可以一样取得成功。
家人的支持、学校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让张楠愈发自信和坚强。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遇到一位小女孩,和他一样失聪,小女孩的父亲牵着她的一只手,她的另一只手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但是不说话,对周边事物漠不关心,小女孩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听力障碍,接受事物很慢,也没法上学,就养在家里,能教多少算多少。张楠得知后,心里非常难受,相同的境遇、一样的年龄,生活轨迹却是如此的不同。
张楠庆幸父母没有放弃他,时代没有孤立他,让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小学、初高中、大学完整的受到教育,并将所学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不放弃,破解中年危机
年,张楠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他满怀憧憬的走向社会,然而,现实还是给了他当头一棒。
“我的就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充满了迷茫和痛苦。即使双耳佩戴了助听器,但听力水平和正常听力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张楠告诉记者,为了契合团队进度,完成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不过,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加班占用了张楠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周末,但他在很短的时间就熟悉了公司的技术与业务,加之思维缜密、遇事多观察,他总是能根据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中肯的建议,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因此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
据记者了解,张楠曾就职于某知名企业管理部门,作为IT工程师工作了近8年时间,期间开发和维护了多个内部系统,这些系统有的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到开发运行,都是由张楠一个完成,其中,有的系统由芬兰总部牵头开发并在全球部署。
随着工作的深入,张楠在业界的技术水平也日渐提高,需求分析、编程、数据库、OFFICE深度定制、网站快速搭建等等都经过了实践的考验,张楠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中不断成长,完成自身的蜕变。后来,由于企业关闭了全球的工厂,北京分公司也受到波及,张楠作为员工被遣散。之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找工作。
“当时,IT行业有个不成文的‘35岁现象’,即IT行业普遍不招聘接近35岁以及35岁以上的人就业,加上技术本身更新迭代比较快,找到对口的工作很不容易。”张楠告诉记者,年龄加之家庭重任,找不到工作的他变得无比焦虑和茫然。
那时候,北京市残联就业中心帮助了他,推送他到某外资银行北京分行实现再就业,并一直工作至今。
爱心是可以传承的。得到了社会关爱的张楠,在积极面对人生的同时,也给更多人带去关爱。他去亦庄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看望先天发育不良以及患病儿童;邀请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的同学到公司,请他们用手中的葫芦丝、二胡、吉他、萨克斯为同事们演奏《神话》主题曲,婉转悠扬的合奏令同事们大为震撼......
张楠一直坚信,残疾人只要肯钻研,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而且有可能更加专业,他做到了。
我们周围有很多像张楠一样的残疾朋友,他们与我们一样,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发光发热;他们又与我们不同,他们比任何人都想融入这个社会,努力捅破“心里那层窗户纸”,普通的工作、平常的生活……这是他们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也是他们的期待和梦想。
责任编辑:周南主编:王晓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