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世界上最为常见,也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一种打击乐器。
《玉篇》:“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注:六鼓,“雷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鼖鼓,晋鼓,皆两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于趺上,谓之节鼓。殷楹鼓,以柱贯中,上出而树之也。周县鼓,植簨虡而县之也。”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从这一记述可知,最早在伊耆氏时代就已有“土鼓”。据考古发掘,“土鼓”,即泥土烧制的鼓,最早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
“土鼓”虽然其声清脆,但不能重敲,且其声传播非常有限,只能用于
有限的场合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土鼓”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有了皮鼓。而皮鼓的制作,最早可以追索到黄帝时代。
《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曰:“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所谓
“夔”就是夔牛。对此《黄帝内经》载曰:“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可能这就是最早的战鼓的由来。
由于战鼓声音激越雄壮,传声甚远,具有提振士气,传递信息,让人亢奋的作用,因此,自上古轩辕以降,战鼓一直被视为军队冲锋陷阵、杀伐敌人、壮我军魂的重要神器。同时,也是愉悦神灵,沟通上帝,镇压邪恶,宣扬正义,狩猎祭祀的必备乐器。故此,“鼓”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因此而衍生了一系与“鼓”相关的成语。如人有喜庆,必定“锣鼓喧天”;一
有冤屈,常去衙门“擂鼓申冤”;若是两军对垒,难分输赢,则为“旗鼓相当”;若是秘密行军,则是“偃旗息鼓”;若要攻杀敌人,常常需要“一鼓作气”;若是提出倡议,布置工作,无不
“大张旗鼓”“紧锣密鼓”;若形容一个人不能变通,则曰“胶柱鼓瑟”;若说一个人能言善辩,
常称其“摇唇鼓舌”;戏曲演奏开始有“开台锣鼓”;堂审结束“打退堂鼓”;早晚报时,还有“晨钟暮鼓”。与“鼓”相关的词更多,如鼓板、鼓吹、鼓动、鼓手、鼓捣、鼓角、鼓励、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惑、鼓师等等,不一而足。
鼓,在中国古代乐器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周代,鼓被认定为群音之首。如“鼓琴瑟”,就是在“琴瑟”开弹之前,先用鼓声作引导。
由于地域的不同,用材的差异,鼓的形状式样与质地也有很大的差异。据资料表明,秦汉以前就有20余种不同式样的鼓。各个民族的鼓都具有其民族的特征特点,如虎坐鸟架鼓、粗腰筒形鼓、浅筒形鼓、细腰筒形鼓、座墩形鼓、箍圈形鼓、锅形鼓等。
根据性能功用可区分为:腰鼓、渔鼓、同鼓、花盆鼓、大堂鼓、书鼓、点鼓、战鼓、板鼓、排鼓、琴鼓等。每种鼓因其功能不一样,对其质地与效果要求差异很大,但是,所有皮鼓制作的工序基本上大同小异。
皮鼓作为众多民族通用的一种音乐器具,用量甚大,品牌甚多。在国内市场上目前出售的以河南皮鼓为多,而潇湘流域的零陵所生产的乐塘皮鼓,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质量而享誉湘粤桂黔,今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化产业,成为零陵乐塘的经济支柱。
▲乐塘皮鼓乐塘皮鼓的历史传承乐塘位于零陵西陲与广西全州交界的珠山镇,离零陵县城约70里。若是驱车前往,先是沿国道至珠山镇,然后往火湘桥方向行数公里,再沿通村小道缓缓徐行,在树木掩映的深处,隐约地传来几声鸡鸣,引颈而望,见青山之中有一片良田,良田边有一个传统村落,这就是零陵乐塘。
乐塘村名由来已久,是否与其制作皮鼓有关,目前暂无稽考。乐塘村共有11个组,余人,主要以蒋、张、陈三姓为主。其中蒋姓4个组,陈姓3个组,张姓3个组。制作皮鼓的主要是张姓人家,而蒋、陈二姓均以耕读为生。另外还有1个组,则有七八个姓,他们多是原来的商贾人家,居住在街口的位置。因为乐塘恰在零陵至全州的中间,又位于湘桂故道上,南来北往的商旅多寄居于此歇息休整,因此,十里八乡的生意人,会集于此开铺设店,经营客栈,出售南北杂货。故此,乐塘古来就是一个集商农于一体的集镇性村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乐塘村,我们找到了两册封面已完全稀烂的《张氏族谱》,一册是清道光元年十五代孙张文德述序,民国四年十八代孙张世福、张世全,十九代孙张志高、张志修、张志春、张志梅同刊的《乐塘张氏族谱》。另一册是《零陵张氏通谱》,汇集了整个零陵各地张氏族谱的序言。
从《乐塘张氏族谱》得知:
乐塘张氏始祖张才兴,原籍北京直隶顺天府通州武清县杨柳村人,明初洪武二年蒙韩平章收集充军。
其子张兴,任顺天府永清县收补军役,三十二年征苏州遵化有功,升小旗,三十三年征济南,升总旗,三十四年实授百户,三十五年钦升陕西西安卫左所正千户。
其第三派张得玉,于宣德六年蒙钦调湖广都司永州卫右所,世袭,实授正千户,从此,举家迁居永州。
第四派张胜,官指挥,敕封武德将军,于明正统八年袭正千户。
第五派张雄,明景泰三年袭正千户。张鉴于明顺天五年袭正千户。
第六派张鉴之子张武,官指挥,敕封明威将军,明成化十五年替北正千户,正德十二年征湖广郴桂有功,十四年奉勘合升本卫指挥佥事。
第七派张高,字汝明,号北塘。明正德十五年袭指挥佥事,嘉靖六年奉勘合革,授原职正千户。弘治甲寅年十一月二十六午时生,嘉靖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巳时没,葬罗塘甸边,壬山丙向。
第八派张怡,明嘉靖十三年袭正千户。
第九派张轸,明万历二十四年袭千户之职。没于四十一年,葬乐塘石山岭,坐北朝南。
第十派张国篆,敕封怀远将军,于万历四十三年替北正千户。
第十一派张纯武,崇祯十一年赴部承袭。
其十二派之后,已是有清一代,其族人已不再世袭军中之职,查其谱书,基本上皆为乐塘之民,以耕读、工匠为务。
▲刮刨牛皮从《乐塘张氏族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两个问题:其一,张氏祖上在明代多为行武豪杰,世袭永州卫正千户,统领一方,门庭显赫。也正因为其为军营首领,战鼓是必备之物,其族人或军旅中可能就有专门制作皮鼓的工匠,从而具备了制作皮鼓的先天因素。其二,乐塘之名可能晚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并且与制作乐鼓有一定关系。因为其第七派张高没于嘉靖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葬于罗塘甸边。说明在嘉靖年间,其地名为“罗塘”,而非“乐塘”。而到万历年间,其第九派张轸没于万历四十一年,“葬乐塘石山岭”。而后,所有的文献记述都是“乐塘”而非“罗塘”。可见,“乐塘”之名在万历年间已为张家所用。由“罗塘”而“乐塘”,是张家族谱的笔误,还是族人的有意为之,抑或是其张家于此制作皮鼓,以乐于民,而百姓自然而然地将“罗塘”
呼之“乐塘”?其原由我们还是因文献不足仍不得而知。
我们在考察中,问其乐塘皮鼓的源渊脉络?最早始于何时?大家多是一脸茫然,都说不甚明了。只知道自少时起,就见有族人在农闲时节制作皮鼓,十里八乡的乐师常到村里来买鼓,而并不知道皮鼓制作源于何人,起于何时。
我们在村中采访到了一位叫张甲生的皮鼓匠人。他于年出生,是一位地道的乐塘人。其父亲曾在广西桂林打铁谋生,而张甲生则爱上了制作皮鼓的传统工艺,从事皮鼓制作有十多年的历史。他告诉我们:乐塘张家最早从北京通县从军,搬至永州古城司马塘,然后搬至富家桥,然后再从富家桥搬至西乡咸阳里乐塘。他们现在每年清明都要到富家桥去扫墓祭祖。后查其《族谱》发现张甲生所说有误。富家桥一带只有其祖上的一处坟山地,而并非有其他产业,不存在迁徙居住。
随后,我们在张甲生的陪同下,找到村中的老匠人张绵智先生。张绵智老人系张甲生的同房叔父,出生于年,今年已87岁,虽然有些哮喘,已不能从事皮鼓制作,但看上去还较为健朗。他说偶尔还能下地干些轻活,思维非常清晰。我们见到他时,他刚从镇卫生院打吊针回来。说前段时间因气温过高而中暑,有些不适,故去看了看医师。从镇上回来,其高统靴上有些黄泥,他亲自到井边用稻草将鞋泥擦洗干净。然后,回到堂屋里,端出几张凳子放在门前的坪子上,还特意捧出一大盆花生。说:农村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只有这自家种的花生。
当我们聊起乐塘皮鼓的事,他非常兴奋。他说乐塘皮鼓是其祖父张志高从湘乡拜师学回来的
一门手艺。后传于他的父亲张大林与叔父张宏民;张大林晚年将手艺传给张绵智,绵智的小孩因病不再制作皮鼓。而其叔张宏民将手艺传给了其子张建明,张建明再传其子张艳群。张艳群将乐塘皮鼓从一个传统的小作坊,发展成一个规模化的生产厂家——名曰“永乐皮鼓厂”,厂址由乐塘整体搬迁至零陵古城北边的七里店。厂内有几十位工匠帮其生产加工,目前生意兴隆,其产品在湘桂粤滇黔诸省,常常是供不应求,现已形成一个传统品牌。至于张志高为何要到湘乡去学皮鼓制作?动因如何?张绵智老人一时还说不清楚。在他的记忆里,全州、东安、祁阳、零陵乃至桂林的众多剧团和乐师都到乐塘来订制皮鼓,可谓是络绎不绝。
我们在调研中,还获知乐塘皮鼓的另一则传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路过零陵乐塘时,一兵丁因伤势重而不能前行,被乐塘张启兵收留,并为其疗好了创伤,还帮助这个兵丁在乐塘安家。这兵丁为报答张家的收留照料之恩,遂将其祖传的皮鼓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启兵,从此便有了乐塘皮鼓的名号。
张启兵(—),是目前了解到的乐鼓皮鼓的最早传承人,他师从太平天国的一位兵丁,掌握了皮鼓制作技艺,并将其手艺传给了其子张志高(—)。而张志高见自家生产的皮鼓种类过于单调,手艺不精湛,于是背负行囊前往湖南皮鼓重镇——湘乡拜师学艺。湘乡在晚清末期,其俊杰志士并起,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名区,形成了湖湘文化的高地。张志高在湘乡学艺期间不仅大大地提升了自己制作皮鼓的工艺水平,更是扩大了文化视野与求精意识。张志高回到乐塘,便形成了乐塘皮鼓的独特风格和品质。后来,张志高又将乐塘皮鼓制作工艺传给了其子张宏民(—),张宏民再次探索皮鼓制作技艺,使其质量进一步提高,并在湘桂间形成影响。张宏民于晚年又将手艺传给其子张绵秀(—)、张绵智等兄弟。张绵秀传给张建明,张建明传给张艳群。自张启兵到张艳群,形成了乐塘皮鼓的传承谱系。
从这一则民间故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测,乐塘皮鼓的制作应该不晚于张启兵。至于受伤兵丁与张启兵的故事,无论真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家匠人对皮鼓制作工艺上的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张志高前往湘乡拜师,说明他是有备而去,并不是一切从零开始,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举动,应该有其振兴家业的愿望和追求。
此外,张家族人中制作皮鼓的匠人,大多都会音律,都是民间乐队的鼓手。像张绵智老人就是十里八乡争相邀请的鼓手,凡是附近村里做道场,或是红白喜事,常常要邀请他去敲鼓。制鼓、卖鼓、敲鼓、爱鼓、知鼓,“鼓”成为乐塘张氏最大的传家宝。
▲制作皮鼓
乐塘皮鼓的制作乐塘村主要以太平鼓、庙鼓、堂鼓、扁鼓等鼓种的制作为主,同时也常应客户要求而加工制作各种特定场合需要的皮鼓。不同的鼓除了鼓面大小与鼓桶高矮上的差异外,声音也有高低大小之分,鼓匠必须根据需求与用途去进行选料。乐塘皮鼓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这样四个部分:(1)鼓桶选材与制作(2)选皮、处理牛皮(3)扎鼓(4)抛光、涂漆。
(1)鼓桶选材与制作
鼓桶的制作包括选材、锯板、制桶几个部分。
鼓桶选材,主要是根据鼓的大小与功能去选取不同的木材。如凡是直径超过1米的大鼓通常用杉木。因为杉木木质韧性较好,且质地较轻,是制作大鼓的最好木料。而中小型鼓则多用椿木、香樟、苦楝、红木等。这些材料木质坚硬且有很好的纹理,制作小鼓音色铿锵,品质高雅,经久耐用。
选好木料,然后便是锯板。将选好的木头截成鼓桶高度的一块一块的弧型木板。这道工序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木料如何截取才能达到经济上的最好效益,使木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其中很有学问,直接关系着鼓的成本。因此,有经验的老鼓匠对木料的锯板非常看重,从不随意浪费任何一块木料。诚然,现在已由传统的手工锯木改成机械化的电锯加工,还有十分规整的模具和精准的数控设备,锯板变成一件十分简易的事。
鼓桶制作是皮鼓制作的重要一环。工匠根据皮鼓的大小选择一个鼓圈,然后将刨好的弧型木板一块块地拼拢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鼓桶。做鼓桶实际上是一个木工活,过去常用竹榫将鼓板一块块拼接起来,而现在用的则是乳白胶,即在每块鼓板的边上刮上一层薄薄的乳白胶,可使木板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一方法的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制作鼓桶的工作效率。目前一个木匠,
一天大约可以制作20~30个鼓桶。
乐塘皮鼓的最大特点是鼓面简洁,鼓桶精致,在鼓桶外面看不到任何铁箍。但为了防止皮鼓使用过程中不因碰撞而导致鼓板散架,则在鼓桶两端的内沿切一条槽,装上两道竹质篾箍或铜质圆箍,牢牢地衬在鼓口,用以固定鼓板。
凡是大鼓,在鼓身的正中还要安装几个铜质吊环,以便于鼓的搬运和移动。
(2)选皮、处理牛皮
皮鼓所用的皮革最理想是牛皮,尤其是犁过田的四五年牛龄的黄牛皮或水牛皮最好。因为这样的牛皮,质地坚硬,富有弹性,最耐用,且音质清脆。偶尔也有用驴皮的,但很少。马皮太薄,猪皮不牢,皆不可用于皮鼓上。
乐塘位于珠山与水口山之间,而水口山、珠山是零陵最大的产牛基地,千百年来水口山一
带的村民都有养耕牛、吃牛肉的习俗,并且逢年过节还常常宰杀耕牛。牛皮资源相当丰富,为乐塘皮鼓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保障。
从市面上选来的牛皮,首先要进行除毛去脂处理。即用刀刮去皮上的杂碎、油脂、毛发等杂质,然后将牛皮晾晒,使其处于半干状态。再根据鼓面的大小进行划圈、裁剪,再置于水池中浸泡,待牛皮泡软伸展后,再次刮刨至厚薄均匀即可。
刮刨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刮刨工序很原始,即将裁剪好的牛皮放在一张有一定斜度的长条凳上,匠人用两个挂钩将牛皮的边缘勾住,再用一只脚踩在连接挂钩的绳子上,使裁出来的牛皮绷紧拉平,然后用一种两头带柄的特制长刀在皮上轻捷地来回
移动,一片片白生生的牛皮像纸片一样飘落下来。削皮的关键技术就是用力必须均匀,尤其是刀法、目力、手势必须同步。即目之所视,思之所想,刀之所触,力之轻重,皆须合法度。十分娴熟的工匠,可以很快地削好一张鼓皮,而新手则常常不得要领,半天也弄不好一张。削得太薄有损鼓的使用寿命,而太厚又会影响鼓的音色,鼓皮事关鼓的质量,马虎不得。有时削刀用力过猛,牛皮就会被削破,破了的牛皮无法修补,只能当作废品丢掉。
在一次采访中,零陵区非遗办的一位同事见其好玩,试着操刀削皮,开始几刀还有点像模像样,但未想到正在兴奋之时,用力稍过,一刀下去,那张鼓皮便露出一个大大的洞来。一张鼓皮要经过百十刀的削刨,而要刀刀保证不出意外,这活还真不是那么好干的。问张艳群,在皮鼓制作过程中,哪一道工序最关键、最难学?他说:“刨削是最难的,也是劳酬最高的。”
(3)扎鼓
将刨好的牛皮一片一片地蒙包在鼓身上,然后用绳索拉紧,套在一个架子上,古时没有机械设施,只有人工用锤打棒敲,一点点将其拉紧。其情形与榨油无别,不断锤打木楔,让鼓皮四面拉紧绷平,四面受力均匀。现在已改用液压装置,这道工序变得轻松起来。当鼓面平整地绷上一两天
左右,便基本成型,即可用铜钉、铁钉、竹钉固定鼓面。蒙完一面鼓皮,再用同样的方法蒙另
一面鼓皮。
(4)抛光、涂漆
扎鼓工序完成,接着是修整鼓皮,打磨鼓桶,抛光涂漆。修整鼓边,就是用刀剪除多余的牛皮,使鼓面整洁美观。但也有不剪除多余牛皮的,如龙舟赛的大鼓,通常鼓面四边牛皮外翻,显示出更加威武的气势。
修整完鼓边,再用砂纸打磨鼓皮与鼓身,刮上腻子,除去鼓身上的所有缝隙,给牛皮抛光,给鼓身绘彩上漆。上漆,大鼓一般使用红色油漆,有的还绘以凤凰或龙的图标,看起来更加光彩照人,绚丽夺目。小鼓大多用香樟、椿树或是红木制作,其本色花纹非常好看,通常保留本色木纹,只上一道清漆,而不上颜料;若要上色,也是上红色油漆,以示吉祥喜庆。
▲乐塘皮鼓乐塘皮鼓的启迪
采访结束时,张绵智老人跟我们谈起他们乐塘人的鼓乐人生。他说“鼓”是一种很有灵性的乐器,只要是娴熟的乐师,稍稍一敲就可以感知制鼓人的道德操守和工艺水准。他说:“鼓者,古也。而古者,远也。发天地之正声,振世道之人心,莫若鼓也。”《礼记·乐记》中曰:“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鼓所以检乐,为群音长。”鼓有君子之德,鼓有王者之范。故
“征伐”“祭祀”必先擂鼓,以声震人也。而鼓声纯正与否,则与鼓匠息息相关。要制作好
一面皮鼓,鼓匠必须做到“三尽”,即尽心、尽职、尽责。否则,稍有差池,制作出来的皮鼓就无法发出纯正的声响。
听闻张老之言,重新打开《乐塘张氏族谱》,《族谱》中的序之后附有家训12则:“孝父母”“笃宗亲”“睦乡邻”“务耕织”“勤诗书”“崇节俭”“修祭祀”“肃闺门”“重国课”“戒悖逆”“戒争讼”“戒赌博”。每则家训的内容写得非常明了,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于此,我隐约地有些醒悟:乐塘皮鼓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其缘由就是乐塘人对“鼓”的敬畏,对“
业”的敬重,对“诚”的遵守,从而保证了乐塘皮鼓的品质与特色。也许这就是乐塘皮鼓的文化意蕴之所在。
撰稿:杨金砖、彭涛凯、唐浪来源:《零陵文旅丛书》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