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她有一个5岁的儿子,虎头虎脑非常惹人爱,我一进门就喊阿姨,还主动拿水果给我。我忍不住夸赞他懂事。
朋友也挺自豪的,笑笑说“懂事是懂事,就是学习上三分钟热度,很没有毅力”
我看到孩子有点面露尴尬,说“小孩子嘛,怎么能做的面面俱到”
朋友摇摇头,对孩子说,“你不是刚学了拉小提琴吗,去,拿你的小提琴来给阿姨表演一下”
他儿子有点犹豫,但还是去拿了小提琴开始拉。
我正听的正起劲,朋友突然打断他儿子说“我怎么听你拉的有点跑调啊,你是不是拉错了哪个音节,重新拉”
他儿子检查了一遍,真的拉错了,于是又重新拉起来。拉着拉着朋友又打断说“你怎么不拉你拿手的那个曲子,这个你还没练熟总跑调。”
我连忙摆手说“别为难孩子了,刚刚拉的挺好啊”
无奈,朋友执意要孩子拉最拿手的那个曲子。
他儿子又重新开始拉琴,满脸的紧张。他儿子拿琴的那只手有点抖起来,他的姿势有点不自然。我想应该是累了。
他妈妈看到后说,“你今天怎么回事,怎么拉琴的姿势都不会了?”
这一次他儿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像被针扎到一样,连他妈妈都被吓到了。孩子一边抽噎一边委屈的说“”我不想再拉琴了。”
朋友摇摇头说,你看吧,刚学会拉几首曲子,又不想拉了,纠正他一下还不开心。一开始他想学钢琴,学会弹了几首就说不学了,现在小提琴又是这样,哎,现在这孩子三分钟热度,以前我们哪有这条件。
我尴尬的笑笑。我的朋友竟然没有意识到,他儿子为什么总是“三分钟热度”,其实她正是扎疼孩子的那根针啊。
她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不仅不顾孩子的尊严,还将他的兴趣变成了负担,然后却怪孩子没有学习毅力。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普遍发生,孩子学了什么才艺,家长会要求孩子当众表演。孩子不乐意表演,家长就用“没学好”等语言刺激孩子,孩子乐于表演也就罢了,可是家长还在旁边指手画脚,让孩子当众丢脸。原本是吸引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却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学着学着反而成了心理压力,怎么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呢?
卢梭说“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原本,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爱好是为了将来除了学习以外还有特长来充实自己。其目的是好的,可是在真正学习过程中,家长往往重视艺术技能,而忽略了艺术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家长用严格的甚至暴力的方式去管教弱小的孩子,不仅难以让孩子信服,还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很多培训班了解到,有家长愿意花2万元去培养孩子弹钢琴,学习弹钢琴的技巧,可是却不舍得花元去听一场音乐会。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儿童感受到身心疲惫,失去学习兴趣。
做一个有原则又宽容的家长
著名的钢琴天才李云迪,在他还不会说话时家长发现只要他哭闹的时候,用收音机播放音乐他就会跟着收音机咿呀呀的唱起来。
其实李云迪一开始学习的并不是钢琴,而是手风琴。有一天李云迪妈妈带他去商场,李云迪被手风琴发出的声音所吸引,于是他妈妈就给李云迪买了一架手风琴,通过他专注的学习,李云迪获得了手风琴第一名,在这之后他发现还有88琴键的钢琴,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母很明智,凑钱买了一架钢琴。在李云迪练琴的时候,他们也从来不去打扰。当然作为一个儿童,李云迪也有贪玩的时候,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有时候因此耽误了练琴。
她的妈妈说,学钢琴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喜欢看动画片可以,但是在看完动画片必须要练习比平时2倍时间的钢琴。李云迪看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开心的去练琴了。
李云迪在钢琴表现出非常强的领悟力,他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学习,辞职带着孩子来到深圳学习,甚至应聘到儿子学校当辅导员,硬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钢琴理论专家。
虽然要练琴,但李云迪母亲并没有剥夺他其他的权利,只要孩子每天练够一定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她也不反对。这种宽容的心态,让李云迪不仅收获了快乐的童年,还在轻松快乐中去自愿学习,从而成为了杰出的钢琴家。
教育家斯宾塞写到:“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
现在一提起学习,家长脑海里第一呈现的就是孩子端坐在课桌前,不说话不交头接耳,板板正正的听课。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学习应该在快乐中进行,更何况是孩子感兴趣的爱好。
像李云迪的母亲一样,既有原则,又宽容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艺术带来的美好,才能激发出孩子无限的潜力。
端正学习的目的
艺术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不是为了攀比和炫耀或无休止的考试。
我记得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非常流行学古筝,整个班里几乎大部分女生都报了古筝培训班。其中有一个同学,我们家住的很近,经常放学一起回家。
她说她妈妈也给她报了古筝培训班,她也挺喜欢的,可是学了两个月她开始打退堂鼓了。因为自从学了古筝,家里一有客人来她妈妈就让她演奏,可是她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弹,因为不喜欢别人虚伪的评价,弄得她很为难。
这个同学后来学了一个学期就再没有弹过古筝,去她家玩的时候我看到锁古筝的盒子上面落满了灰尘,不禁感到可惜。
这个同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长让孩子学古筝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用别人的夸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产生压力导致厌学。
还有些家长一旦让孩子学习某种艺术后,就不停的让孩子考级,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
我的一个侄子他从小学习萨克斯,学的还不错,上初中就看到了高级阶段。让他反感的是,他的爸爸总是带他参加比赛活动,认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
侄子被他爸爸带到天南海北,到处去参加比赛,侄子也很争气,总是拿冠军或者季军。家里摆满了他的奖杯和证书,他的爸爸非常满意。
上了高中,侄子终于不用再参加比赛了,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萨克斯图片,配文“曾经热爱的如今变成最厌恶的,就此别过吧”
后来侄子再也没有碰过萨克斯。我有点惋惜,一个原本能成为大师的孩子,被这样无数比赛扼杀了。侄子体会到的不再是吹萨克斯带来的美妙,而且各种比赛的压力。
比赛、考级只是对学习某一阶段的一个考察,如果不是以这种技术作为谋生手段,那么天天处于比赛、考级的过程,会让孩子充满压力,兴趣也变成了负担。
家长们一定要端正自己的目的,兴趣爱好的学习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还有一个特长,而不是让孩子产生压力。
找一个好老师
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她女儿圆圆学二胡的经历。
圆圆小时候特别喜欢二胡,尹建莉就给她找了一个二胡培训班,可是学了没多久,圆圆就不想学了。尹建莉觉得很奇怪,就去培训班听课,一下就找到了圆圆厌学的原因。
原来这位老师,只在教学生理论知识,自己从来不示范给学生,导致学生一头雾水自己胡乱拉,拉错了又要被批评。尹建莉果断让圆圆退学,因为这样的学习只会断送孩子的兴趣。
尹建莉在以后给圆圆选择老师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好在遇到了一位比较好的老师。这位老师第一节课就给学生们演奏了生动的一曲,学生们感受到二胡带来的精彩,兴趣明显提高。然后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又教会了学生拉一小段简单的音乐,学生们学的很开心。圆圆也持续的学习了下去,并且在以后压力很大的高考时期,圆圆还常常拉一下二胡放松自己。
让用自己所学带来生活上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爱好和特长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感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一个好老师不仅精通理论知识,在实践上应该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学技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才是一个老师最感到自豪的。
生活中,我们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孩子厌学常常直接怪罪在孩子本身上,却没有考虑到,老师的讲课有多么乏味。
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难得,它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够洗涤学生的心灵。好的老师能指点迷经,也能启迪智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给生活带来的美妙感受。
学习一门兴趣爱好,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的更快、更好。
如果一旦孩子陷入对兴趣爱好的苦恼中,说明他们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家长善于反思,乐于发现问题,改一改自己的引导方式,孩子又可以快乐的学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