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当他们长时间无法释放天性的时候,抵抗的情绪就会出现,厌学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源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厌学的根源来自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办法很简单,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读书。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五百年间出过一个半的圣人,半个是曾国藩,一个是王阳明。王阳明出身教育世家,其本人也是状元及第。他的读书之道,有五重境界,也相对的是我们的孩子厌学的五个不同阶段。我们下面就针对这五重境界逐一分析,寻找解决孩子厌学的办法。
第一重境界:诚心——志在圣贤,心存君国;
《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这里的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所以我们认为孩子在学习的问题上只要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实现自主读书而不厌学。
有些孩子厌学的原因就是他学习的出发点过分功利。因为功利性而学习,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所以被动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缺少了意志力意义上的坚持。当学习的困难来临的时候,厌学的情绪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决方案就是主张孩子撇开所有已成识见,聆听心灵最初的声音,为了自我完善而学。
第二重境界:记诵经典——开启本心,涵养性情;
背诵经典的根本意义在于: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说的是记诵开启本心,涵养性情,弘扬志向!
学习过程的苦累是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这段话王阳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厌学的孩子中很多对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针对这类情况我们要追本溯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三重境界:无心之读——良知真切,不为心累;
王阳明说:“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现代社会没有了科考,但是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正确的理解是:“读书”是为了积累丰富的知识,巩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而“高考”则是测验“读书”水平的一场考试,书读得多,知识丰富,那么高考就将是你成功的踏脚石!
很多家长自己对高考的读书的关系的理解就有偏差,那就别怪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了。
第四重境界:养不动之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读书者,要善养浩然之气,此其不可移,此志不可动!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始终保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困于心,那么他自然可以保持本心不厌学。
孩子厌学的表现很多是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培养孩子不动之心,才能顺利解决这类厌学情况。
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心底光明,知行合一。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也!
读书的意义是使心底光明,知行合一,记住和理解都是次要的了!
厌学的孩子中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没有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不要给孩子设置太高的门槛,要让他们有一个只要经过努力就可实现的目标,让他们在实现学习目标中得到快感,也在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要看到孩子细微的进步,适时鼓励及奖励,使孩子心里获得积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厌学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百家号“疯了老陈”。用内容影响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