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天下为己任,一生积极于施行他的仁政,奔走列国之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致处处碰壁,到了晚年则有道穷之叹。他致世太平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然而他从政之余所致力的教育事业,却开了花。开创了儒学,形成一种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今日,儒家思想仍然根植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用《诗》、《书》、《礼》、《乐》作教材,广收门徒,前来就学的弟子累计有三千多人。其中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被后世称为“孔门七十二贤”。其中获得孔子任何的佼佼者才十人而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同样在孔子门下,学习同样的教材,受着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为什么三千人中,学有所成的才七十多人呢?难道是资质有高低,禀赋有差异造成的吗?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四人都有缺点,而在孔子弟子中都有很高成就。清人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可见所谓禀赋并不是问题,正如彭端淑所言:“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在一些空难或海难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比如《迷失》、《天劫余生》、《一出好戏》,有一群人幸存下来,然而却远离人烟,或者在荒岛,或者在森林,或者在雪山。往往是许多人绝望哭泣,只有个别人开始为生存而做出行动,如试着发信号求救,寻找水和食物,寻找逃生的方法。于是那些行动的人成了领导者,其余的人只是跟从和抱怨。
孔子的众多弟子也正如那些人,少数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积极行动,自主获取达成自己志向所需的知识。多数人只是为着完成自己的学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三千人中,只有七十二人成名,而佼佼者只有十人。也正如彭端淑《为学》中的蜀鄙二僧,他们志向一样,都想去南海。富裕的僧人能买船,却畏惧路途遥远迟迟不敢出发;贫穷的僧人凭着一瓶一钵徒步就能往返。可见,能不能成功,并不受条件限制,在于为与不为而已。
近日,一批的本科生自嘲“废物”而爆红,并引发学历无用的讨论。他们能进入院校,也就相当于黄河鲤鱼离了孟津,通过洛水,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经历千辛万苦,到达龙门山下,只差一跃,便可成龙。龙门山陡峻,又没有水路可通,他们干巴巴望着,不知如何是好。
大多数鲤鱼徘徊观望,一些鲤鱼尝试着跳跃,有些血淋淋地堕下,只有几个艺高胆大的成功跃过。观望既久,一些鲤鱼便开始畏缩,打了退堂鼓,也就是自嘲“废物”的那一类人。学既未学,为又不为,沦为“废物”,不亦宜乎?李白作诗嘲之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空游了那么远,归来还是凡鱼,虽说可惜,又能怨谁?究竟还是自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