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太宗李世民、隋炀帝杨广几个二代君主一样,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也是颇具争议。然而不可否认,朱棣是一位足智多谋和富有干劲的征战者,其创造的永乐盛世使明朝的实力和影响力空前强大。
七岁才有名字的燕王
年,正值朱元璋南征北战、艰苦创业的关键时期。5月2日这天,他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此时却传来陈友谅率兵进犯的告急文书。军情紧急,还未来得及看上这个儿子一眼,朱元璋就着急火燎地到前线指挥打仗了。
年,朱元璋准备转过年正式登基,才想起为自己的儿子们正式取名。当年底,朱元璋祭告太庙: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长子命名曰标......四子曰棣......至此,时年已7岁的朱棣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四子朱棣自幼就表现出从武的资质,也许正是因此,朱元璋才将重要的“守国门”岗位交付给这位燕王。就藩北平后,朱棣多次率师北征,曾有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的辉煌战绩。
多年驰骋沙场,朱棣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加强了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后来的靖难之役证明,这一点尤为关键。
一波三折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决定削藩之时,很清楚燕王朱棣势大难图,遂从朱棣同母弟周王下手。很快,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削夺,皇叔们要么自杀,要么被废为庶人。此时,作为实力最强的众藩之首,朱棣不得不与侄子展开激烈的博弈。
装病、装疯,堂堂燕王使尽了各种招数,侄子仍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罢了,建文元年(年)七月,朱棣以“诛奸臣靖内难”之名誓师出征,历时三年的叔侄大战拉开序幕。
对这场靖难之役,别说掌握着中央庞大资源的建文帝,就连朱棣心中也清楚,自己恐怕没几成胜算。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只据北平一隅的燕军纵有一定实力,与强大的“问罪之师”中央军交手还是占不到便宜。
起兵之初,朱棣迅速扫平北平外围,解除了南下迎敌的后顾之忧。因北方诸将多为朱棣旧部,故降、从者众多,朱棣亲自前往搬救兵,又用计收编了宁王朱权的军队,至此实力大增。
此外,燕世子朱高炽在北平城有条不紊地组织防御,成功击退了李景隆50万大军的多次进攻。
此后的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再到济南之战,燕军虽有胜绩,但也多为“进退不得,撤回北平”。到了建文三年初的东昌之战,燕军被盛庸的南军打得大败,朱棣多次濒临险境,要不是建文帝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燕王早不知葬身何处了。
以东昌之败为耻,朱棣在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强烈支持下再次出兵,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至此,朱棣的靖难之役已打了两年多,往往因兵力不足而不得不放弃攻取之地,仅仅据有北平、保定和永平三郡,离打到南京“诛奸臣靖内难”还远着呢。
在道衍支持下,朱棣决定改变战术“不再与南军纠缠,率兵南下临江,直趋京师”。
建文四年三月,燕军长驱直入穿过山东,先头部队抵达徐州。盛庸率军坚守徐州不出,朱棣不再理会,燕军一路南下进逼安徽宿州。四月,双方战于灵壁,南军再次获胜,燕军再度陷入窘境。
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遂令其率精锐攻打灵壁墙垒,南军不敌,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大举进攻,南军终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此战,燕军生擒数十名敌将,降者不计其数。
灵壁之战,长江以北的南军主力被彻底击溃,为燕军饮马长江、直趋京师扫清了障碍。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年前决定楚汉战争胜败的垓下之战正是在这个地方。
饮马长江威逼京师
灵璧之战后,燕军挥师东南方向一路前进。朱棣谒祖陵后,燕军向扬州挺进,守扬州的 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无奈属下反叛将其缚之,扬州不战而降。
建文帝慌了,专门派遣朱棣的堂姐出面讲和,表示愿割地求和。此时该朱棣强硬了,以“此奸臣欲姑缓我,割地无名,只要奸臣”断然拒绝。
朱棣踌躇满志,准备率大军从浦子口渡江。不料,老对手盛庸组织南军发起了激烈抵抗,燕军又陷入“战不利”。三年来不知动了多少次退却的念头,朱棣此刻又打退堂鼓了,准备与侄子议和而后北还。
关键时刻,又是能打的儿子朱高煦引兵来援,率众殊死战,最终击败了盛庸。朱棣大悦,鼓励儿子“努力吧,世子身体一直不好”。
年7月13日,燕军抵金陵,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威风凛凛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就这样,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干事之人
篡位登基后,朱棣干了一系列大事,当然好事坏事都有。诛灭方孝孺十族、对建文朝展开残酷清洗,朱棣多疑好杀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兴建紫禁城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平定安南、五次亲征蒙古等功绩也是公认的。
永乐二十二年(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的途中病逝,享年64岁。
“太祖”或“高祖”的庙号一般用于开国皇帝,朱棣的庙号原为“太宗”。大概是觉得不足以颂扬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多年后,明世宗朱厚熜改“太宗”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