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在古诗词中,十大传统乐器如何争奇斗艳下

来源:堂鼓 时间:2023/6/19
北京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古称“卢沙”,是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是世界上现存大多簧片乐器的鼻祖,在先秦典籍中便可见记载,如“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诗词中,笙常以“笙歌”这一意象出现,指合笙唱歌、奏乐唱歌,在《全宋词》中共出现过次。

“笙歌”在诗词中总是用来渲染繁华热闹的景象,反映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欧阳修“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而后来也有了代表醉生梦死的靡靡之音的含义,“夜夜笙歌”成为荒唐误国的体现,就像杜牧也曾以一句“万国笙歌醉太平”讽刺当朝君王的贪图享乐。

传统的横吹木管乐器,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箫和笛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音色截然不同。箫是横吹乐器,发音较低沉,给人的感觉圆润轻柔、幽静典雅;笛则竖吹,音色清脆嘹亮,技巧性多,音域极广,二者为一柔一刚的两种代表。

诗词中,“羌笛”是更为常见的意象,尤其在唐朝边塞诗这种类型中,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管悠悠霜满地”。但它不同于笛子,是一种竖吹乐器,流行的范围是主要是甘、青、川一带的古羌族居住地,并未深入至内地。它的音色清脆高昂,带有悲凉之感,从而成为荒漠边疆、羁旅思乡的代名词。

俞逊发-鹧鸪飞04:40来自窥古舍

(鹧鸪飞——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

埙(音同熏)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古拙朴素。埙的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孔隙,在气流通过时能发出乐声,最后发展成了一种乐器。埙在古代大多用陶土烧制,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在《诗经·小雅》中有关于埙的记载:“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同迟,也是一种吹奏乐器)”,由此衍生出“埙篪相和”比喻兄弟亲密和睦或者相互呼应配合。在诗词中,也是“埙篪”作为一种意象出现颇多。

打击乐器,大约有年以上的历史,有堂鼓、腰鼓、板鼓等多种分类。从我们所熟知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知,在古代,鼓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被广泛运用于狩猎、军事中一种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的工具。

诗词中,鼓可以象征战争的环境,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也可以表现热闹的场面,像大型的社会活动、祭祀等等,“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就是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

二胡

传统拉弦乐器,在唐朝开始流行,它最早发源于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称“奚琴”。或因为二胡最开始是少数民族乐器,所以在古代多被称为“胡琴”,到近代更名为二胡。

胡琴与羌笛类似,是边塞常见的乐器,音色又自带高亢荒凉之感,在边塞诗中常作为渲染气氛的工具。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一诗中,这三种乐器本应是宴饮中助兴之乐,实则给人传达的却是离愁别绪之感。

编钟

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夏朝,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钟架上构成。最著名的编钟是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代表着中国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成就。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或战争仪式等大型活动,同鼓一样,它声势浩大,振奋人心,或是激起虔诚的宗教信仰,或是激起慷慨的战争热血。佛教传入之后,寺庙的钟就成为了诗词中的常驻意象,如“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时的钟声往往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强调的不再是它的强大声势,而是一种涤荡人心的悠长宁静。

古诗词中的音乐意象不胜枚举,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内涵,音乐或急促或舒缓,传达的感情也或喜悦或悲凉。总之,千年以来,早已不知是诗词成就了音乐,还是音乐成就了诗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