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往往是逼出来的
琴台(枣姐)
6月1日开始,带着将近百人开始一起学习《孟子》。
其实,我原来对传统文化是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当初上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有个老先生给我们讲《诗经》,现在想来多好的学习机会啊,可那个时候,总觉得这种听不懂的古文都是老古董,和现代的生活没有半点关联。每天的学习,也就只是为了考试能及格而进行,半句真义都没有听进去(写到这里,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大学毕业后这几十年,对于这些古文,更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看到句“之乎者也”能脑昏半天,那个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钻到这些经典之中废寝忘食。
而当初开始接近传统文化,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知道这是九运之后的时运,换言之,会是个“风口”。出于想做一头在风口上飞的猪的浅薄思想,开始硬着头皮啃这些东西。
第一部学的经典是《道德经》。我是个天生的笨人,凡事都喜欢用笨法子。拿到《道德经》后两眼一抹黑,嘛也看不懂,但是,身后有百十来号人跟着一起学,怎么办,一个字,背!很多人说不理解意思,没法背,我毫不通融:我也不懂意思,我能背,你为什么不能背!
就在这蛮不讲理的“严厉”中,一百来号群友开始跟着我每天打卡背诵。好像只是半年多的时间吧,居然,居然字的道德经,我们全都背过了。背过了,意思还是不知道,但关于道德经的讲解很多啊,这时候再去听,迷迷糊糊好像懂了一点什么。等稍微懂得了一点皮毛,一下子震惊了,天呐,怪不得这是千古流传的经典呢!《道德经》的好,用语言是压根说不出的,就像吃到一盘绝世美味,用文字来描述那种感觉?文字太苍白了!
到了这个时候,模模糊糊明白了一点:看来,所有经典都有它的闪光之处啊。既然这样,还有啥说的,继续学吧。
接下来的一年半中,又带着一百来号人,背诵了《大学》《中庸》《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论语》,然后又把《论语》的释义让大家一章章的复述打卡完成。一晃,两年多的时光过去了,虽然已经学过的这些经典还远没有吃透弄懂,但是,中华传统文化金光闪闪的魅力已经真真实实地体验到了。
其实现在我还是没有狂热地喜欢传统经典,但是已经心知肚明,这是无上的智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经典虽然距离现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依然与时俱进地和这个时代中的每个细节严丝合缝地贴合着。
这里面,有一切的答案。
道理都明白了,但学习起来,还是有怵头和畏难的情绪。好在,笨人虽然脑子笨,但爱认死理啊。我体会到了带着别人一起学习的强大动力,于是又攒了将近一百人一起学《孟子》。自己学的话,稍微一懈怠就有可能打退堂鼓,但身后黑压压百十来号人了,就是想发懒都不好意思。
就这样,《孟子》诵读开始了。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也体会到不能只是傻背,还得要多少知道点意思,背诵起来更容易。所以,还没开始诵读,就在琢磨如何让大家了解《孟子》的释义。这期间,做了很多探索,最后,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做出一个决定:自己讲。
过去从未学过《孟子》,现在居然要自己讲,我都佩服自己的勇气!但是,决定做出来了,还得硬着头皮上啊。于是买回了南怀瑾讲《孟子》的全套,又下单了樊登讲《孟子》,先听第一章。樊登讲孟子很简单,听起来倒也不费事,一看南怀瑾讲《孟子》,头大如轮,中间几次都想打退堂鼓——实在不行还是算了吧。
不是没有省事的法子,让大家自己买书或者买樊登讲孟子,但是,看到自己的惰性就知道大家的惰性了,大多人买书也就是个买的过程,能看十页的就是人才了。至于樊登讲孟子,我听了第一章三四遍,觉得还是太浅了,不够。而且樊登老师作为创业人,总是把很多东西和创业挂钩,咱普通老百姓,不适用啊。
犹豫挣扎了十几天,终于在直播间设置了个专栏。原计划只是讲大致意思,但看了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发现,这里面有太多东西了,只讲原意不过瘾。要想都讲,那一章还不知讲几节课呢。但是,既然学了,就慢慢来呗。
先试着讲了两章前言,想看看大家的反响,让人意外和感动的是,第一章还没讲呢,就有几十个听友付费了专栏。我这个人啊,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信任咱。别人一信任,就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才能回报。99元的专栏,钱不多,但课还讲呢,大家就开始预定了,你说咋办吧,这下,是真被赶鸭子上架下不来了。
这几天,抽出点时间来就看书听讲解,然后试着开讲了第一章的前两节,累得嗓子都快哑了,但也讲兴奋了,对《孟子》的兴趣一下子浓厚起来。
那天,讲完课,喝着水,想到,照这个速度讲下去,整本《孟子》讲完,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应该比较深刻了。这可是很大的一个收获。也验证了那句话: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如果只有自己学,别说讲解整本了,就是诵读都坚持不下来。
能力果然都是逼出来的。逼自己一把,咬咬牙,也就通关了。不逼自己,往后退退,时间也就荒废了。
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原理,也许就是这个吧。
枣姐琴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