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我花了一个下午,在一堂表演课上学会放空

来源:堂鼓 时间:2023/11/12

秋日里的NUSPACE,从未因天气渐凉而失去内里的活力。作为一个集纳咖啡、书籍与演出的空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此要一杯美式,而后待上一下午乃至一整天。

▲NUSPACE

手里那杯喝完,去吧台自行续杯,这是NUSPACE供给来客的惠利。更实惠的是月票,一张元的月票,按每日一杯的喝法算下来,每杯不到5元。

除了凉悠悠的天气里,咖啡所带来的氤氲的热气,每日在NUSPACE的隐藏空间中,呈现的乐队表演、话剧演出及电影放映,都在持续不断地为这座创意园区升温加热。

▲NUSPACE

成都首家独立专职剧团——有容剧社的演出大都择址于此。几乎每月,有容都会向NUSPACE乃至成都范围内的爱好戏剧者,输出新的剧本、呈现新的演出、进行新的表达。

在这个由年轻人的视角与创意构建而成的创意园区中,有容所触及的甚至不止于戏剧演出,表演工作坊与戏剧分享会穿插其中,形成一种更为丰满的表达方式。

01

一场舞台上的奇妙冒险

我曾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去NUSPACE看了场话剧——《奈德的奇妙冒险》。灯光落下时,场内已无虚席,来得晚的朋友,被引至二楼的空间,坐在地上,盘着腿看完了一个半小时的剧。

剧后十来分钟的分享中,该剧的艺术指导,同时也是出品此剧的有容剧社的社长黄亦杨,对两位坐在地板上看完整场剧的朋友表达了歉意及谢意。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我们在主角奈德及其梦境中不断穿梭,在雨夜的巴士上,在海上的邮轮里,在写字楼的台灯下。

在剧末十分钟的分享中,有观众表示,在某些片段中,看到了正在发生的生活,身处职场中的自己与他人。对于其中的共鸣性,黄亦杨解释道,剧情中的一些内容呈现,都是将真实存在的现象,抽象出来的结果。

奈德的另一层身份,则是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现实生活中的庸碌者,与内心世界中的对抗者,让她时刻在两种角色中保持切换。

剧中的其他演员们,则是实在的一人分饰两角,乃至三角。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承担起更多的角色,如学生、编剧、文字编辑、表演课老师。

本次《奈德的奇妙冒险》这一作品,便是来自演员们,更准确地说,这是他们作为有容剧社学员的公演作品——随黄亦杨学习一年来的学员们,在“职业化”的培养及全方位的挖掘后,交出了答卷。

这不是学员作品同观众们的初相遇。4月,他们在戏剧筑梦人刘正东的“化工场”开启了首部学员公演作品《百年柠檬》,随后6月,推出了第二部学员作品《挂机时代》。

▲有容剧社学员公演作品《百年柠檬》

▲有容剧社学员公演作品《挂机时代》

曾担任前两部学员作品主演的学员吴美慧,本次负责处理后台可能发生的意外事项,在场景切换时,也帮忙将道具器材运输到点,在谢幕时她从后台悄悄钻出,走向剧场的后方。

大合影时,她摘下一半口罩,对着镜头比了“耶”。

02

一次玩出来的表演

大约一周前,吴美慧的身份是表演课老师,在NUSPACE身处的明堂创意工作区中,在象叁手工皮具体验馆对面的白色空间内,同在《奈德的奇妙冒险》出演的演员段其宏,一同为我们上了一堂表演体验课。

▲往期戏剧体验课

此前,就去上表演课这件事情,足以让我挣扎许久。且不说四川人念普通话自带口音,立于人群面前表演这件事,就能让我打够退堂鼓。

事实上,表演课的形式多样,就目的性的不同,所到达的方式也全然不一。

节目《透明人》中,姜思达团队曾去中戏表演老师刘天池的工作坊上了两趟表演课。一次课上,大家没有目的地疾步行走,抓住自己的情绪,放大并给予它声音及颜色,由放至收,将情绪消化于身体中。

▲图源/《透明人》

有容剧社的表演课,可简单划分为自我调整与他人协调两部分。自我的形体姿态,通过不断变动身体重心来达到,将身体向各方倾斜,到达自我的临界点时,即为打破平衡,此时通过身体各方的协同发力,回到平衡状态。

即使事先被告知地板铺设了软胶,不小心摔倒也不会造成身体损伤,大部分时间内,课上的学员们还是难以达到身体倾斜的极限值,感知到危险,便率先迈出步子稳住身体。

▲往期戏剧体验课

自我平衡难以打破,那就借助外力。两人成组,以推、拉、拽,动手乃至动腿的方式,搞突然袭击。途中,你可能被推向前方,也可能被拖曳至任何一个方向,被绊住脚,或被推开。

男女搭配的组合,女生气力稍小,担当表演课老师的吴美慧便穿梭在其中,偶尔帮忙出手。

▲往期戏剧体验课

这是个人的形态部分,大部分时间我们更似一群人在“游戏”,以肢体为介质,彼此传递信任或给予“麻烦”。

我们玩了一个信任游戏,闭着眼身体直挺挺地向后倾斜倒下。负责支撑的同伴慢慢将角度拉大,在心理产生慌乱感的瞬时,便有一双有力的手掌通过后背支撑住整个身体。

▲往期戏剧体验课

而后,我们更换了方式,一人闭眼前行,同伴将手放在其肩膀上,控制方向及行动的速度。在暗黑的世界中,我时常被空调里吹来的一阵风吓到止步不停,也有学员越走越慢,时刻处于机警打探的状态——我们面前似乎总有一堵立马撞上的墙。

在形体训练中,我们则学着为他人“制造麻烦”,依靠两只手联结,随着指尖另一端的人所构造的线条游走,四方都是我们表演的区域。不必担心来自其他人审视的目光,大家都闭着眼摸索。

▲往期戏剧体验课

当我长时间处于蹲坐的姿势前行时,我的同伴正仰面躺在地上;我踮着脚尖行走时,同伴正将手举向高处。我们都使尽“小伎俩”,破坏对方现有的稳定,但仍能在保持两人关联的状态下,呈现出纷呈的肢体形式。

两位老师则负责在其中做移动的人形墙——避免大家撞到他人。

▲往期戏剧体验课

03

一艘戏剧的象牙舟

课后,大家赤脚踩在软胶地上,开始了问答环节。社长黄亦杨笑称,来到了他最喜欢的,大家都提不出问题的QA环节。事实上,这场问答会,在你来我往的输出及分享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聊了聊一堂表演课下来的观感体验,有人给到了标答,称这是一次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体验;有人表示,这是场思维的放空;有人觉得,这是种越放松越舒服的过程。

▲往期戏剧体验课

对此,黄亦杨也给到了自己的理解,这是一段自我发现及了解的过程。“当代戏剧在训练中的一个核心作用,即对自我状态的发掘,拉近同自我的距离,并试图了解自己。”

两位表演课老师,吴美慧与段其宏,则站在舞台演员的角度,分享了一些表演中的故事:

即使已可进行独立创作、编排及表演,甚至保持着每周上台演出的频率,在每一场演出前,他们依然会感到焦灼与紧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