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怎样顺利度过职场中年危机这三点绝对能帮到

来源:堂鼓 时间:2023/12/26

“躺在床上,好好想想,一辈子能相信谁,又能依赖谁。”稻盛和夫的话,点醒了无数人。当然,人一辈子,来自不易,活着更不易。但人的定数,其实在无形之中早已揭晓。而这个最好的时机,就是我们年轻的时候。

年轻人若整天浑浑噩噩生活,那属于自己的黎明便永远不会到来。

稻盛和夫在有生之年里,从白手起家开始,如今创立了2家世界强企业。

他的商界传奇故事,引得马云多次登门拜访请教。任正非、孙正义、季羡林、张瑞敏、俞敏洪、郎咸平,这些大佬可都是他的粉丝!

64岁退休,68岁查出癌症,78岁又再度受邀出山,仅用1年时间就挽救了已宣布破产的企业日航,并打破日航盈利的历史纪录!——一个被日本尊称为“经营之圣”的人。

而除了这些光环之外,稻盛和夫还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乐于分享,不论是财富还是学识,都不曾吝啬。

就财富来说,他退休之后便将自己的个人股份捐给了自己的员工。就学识来说,他将自己七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编著到了《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将自己经营管理的商业理念以及职场上的人生感悟都分享给了广大读者。

人到中年,房贷、车贷,月入一万,如何不焦虑?很明显,这个问题,关键不在“月入一万”,而在“人到中年”。

在职场,人到中年,不管月入几万,似乎都避不开焦虑、危机这样的字眼。一过了5岁,好像职业选择空间就突然变小了,即便是做到大公司的高管,也可能有一天面临被裁员。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些类似的文章,大意是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0岁以后,还要拿着简历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虽说文章的主旨是鼓励年轻人早一点做好职业规划,但而立之年即踏上成功之路,不用找工作就有大把机会上门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所以类似的文章,恐怕只会助长本就岌岌的中年集体焦虑感。

难道身在职场,我们只能受困于中年,无力改变?我想通过我自身的经历来谈一谈。

我的中年危机,可以说是突然到来的。

一年前,9岁的我辞掉了北京某国企稳定了11年的工作,回到离家乡不远的东北省会城市沈阳,开始重新找工作。陌生的环境,一切从头开始,心中难免惴惴。我特意把心态放得很平——可以从基层做起,可以接受低收入,先试试水再说。

我投了一些简历,收到了若干面试邀请。其中一次面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面试官是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女人,烫发,涂着鲜艳的口红。她一边来回翻着我填的申请表,一边用带着挑剔、审视的眼光看着我。问了问我之前的经历,她说:“你学历挺高的,为什么要应聘新媒体运营这个基础岗位呢?”

“我愿意先从基础做起,磨练一下,等公司认可我的能力后,再向上发展。”我谦恭地说。

“那可惜了。”她两眼直视着我,不无尖酸地说:“虽然你学历高,经验多,但你想想,我们为什么不用90后呢?”我顿时,哑口无言。

现在回想起来,这位面试官的水准实在堪忧,但那确实是我这么多年职场之路上,第一次经受如此直白的打击。我灰头土脸地离开时,本就自信不足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对未来的担忧。难道,就因为年龄问题,我空有一腔热情,却已无处收留?

这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但后来的我却对此心存感激,因为它冷水泼面一般,把我从一直以来的舒适区里彻底拽了出来,唤醒了我更强大的内心力。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中年危机是“危”,人生可能从此滑向低谷;但另一方面,中年危机也是“机”,是上天给予后知后觉之人实现人生逆袭的一次宝贵机遇。至于究竟是“危”还是“机”,跟我们对待它的三个态度有很大关系。

中年危机是个坑

那次面试经历之后,我有一段时间状态比较消沉。心里总想着,人生,也就这样了吧。能找份工作就不错了,能混几年算几年吧。

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是我妈妈。

有一次,我跟妈妈闲聊时,无意中透露了内心这些的消极念头。我妈很诧异地看着我说:“40岁,才正是工作的最好年华啊,你怎么会有这些想法!”

我妈妈,年近70,每天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去跳广场舞,不管在哪里,她都是跳得最好的那一个,表情也非常丰富,充满热情。她挑高声音对我说:“你知道我当上厂长时多大了吗?我都49岁了!劲头还足着呢!你这么年轻,就想打退堂鼓啦!”

妈妈的话,像是劈开我内心黑暗森林的一道光,瞬间让我看清了:困住自己的,其实只是个假象。是啊,40岁,人生还剩下整整一半呢,还有很多很多事可以去做,我怎么这就颓废了?

人最大的犯傻,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中年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和语境造成的。在职场,中年人一般占据着管理岗位,拿着较高的薪酬,企业在生存压力较大时,喜欢拿这些人开刀,以换来更低廉的人力成本;在社会语境里,中年人被冠以“油腻”、进步慢、不思进取的标签,其实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可悲的是,无数的中年人,在用这些外在标准评价自己,陷入了精神上的“危机”,固执地认为,只要到了中年,对于人生,就已经无能为力。

心理学家指出,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失去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陷于危机时,我们担忧着,自己已失去了青春少壮的年龄,失去了不怕折腾的身体,失去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却看不到,我们还拥有半生的美好时光可以好好规划,余生很长,何必慌张?

你可能会问,虽然人生之路还长,但人过了60岁,还能干什么?我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现在做企业内训师的闺蜜,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说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到了80岁,还能穿着高跟鞋站在讲台上。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热情、有魅力的女人,我觉得她说这话时,浑身都散发着光芒。

拾遗君说过:一个人要活得精彩,在于拥有高级的年龄观——无龄感。就是没有年龄的概念,不为年龄所束缚,能够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活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并勇敢去尝试。歌手李健41岁才被人熟知,黄渤44岁才第一次当导演,票房破10亿;任正非4岁才创立华为公司,褚时健70岁才开始种“褚橙”,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你凭什么40岁还不到,就说自己陷入了“危机”?

稻盛和夫的智慧太多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他的智慧精华,小编建议你去读读他畅销的代表作《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整合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和“时间管理法则”,关于职业选择、人生意义、人格魅力的提升等多方面,书中还包含了他的处世经验和财富智慧。是职场人和创业者的福音,也让刚出校园的年轻人们少走弯路。

他告诉你要始终保持"受教者"的姿态,怀着才识和诚心去做事,去积累你的人脉。还有他的成功配方:成功=能力×努力×态度;工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如果你读懂了这两个公式,那么恭喜你,你即将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一大步。

如果你觉得生活不顺心,创业总失败,工作总碰壁,不如来读读这本书。它会改变你的人生观,你的思维方式。

人有时候就是走到死胡同而不自知,在死胡同里不停的兜兜转转,浪费时间。人都会迷茫,这本书可以指引你走出迷茫。

如果你想积累一些财富,成功方面的知识。稻盛和夫的《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8封信》

这三本书中值得一看,从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人生、工作和生命意义等方面,从字里行间之间,能领悟到稻盛和夫的管理智慧和哲学思想,帮助你开拓思维,掌握生存的技巧和法则,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

本书一共加起来才99元,一顿饭钱。却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多一些启发,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还能代代相传,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道MM稻盛和夫+洛克菲勒+巴菲特小店¥9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