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蜿蜒的营口城市边界线,勾勒出滋养营口人生活的广阔土地。市界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市界线更是营口人逐梦奋斗的热土。9月起,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市界行看小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献礼新中国成立71周年。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们践行“四力”强内容,知行合一再出发,他们将以浮渡河桥为起点,沿着市界线奔向营口的四面八方。采访活动历时60天,行程约公里,通过全媒体形态聚焦20个边界乡镇,展绿水青山澄澈底色,看百姓生活幸福图景,见证“小康生活”非凡蝶变。
归州村,依山、濒海、沿河、临港。这里不仅物产丰饶,还养育了聪明能干的归州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精明的归州人从事渔蜇加工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如今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经营海蜇生意的就有多人。他们凭借技术、经验不仅带动了当地海蜇产业发展,也把营口海蜇端上了世界餐桌。
随着时代发展,敢闯天下的归州人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归州村人纷纷在家门口创业,闯下一片新天地。
焦金松是归州村的养牛大户,依靠自动化养殖设备,两年时间他家肉牛的存栏量就发展到了近头。
干净的场区,整齐的牛舍,让记者颠覆了对牛圈的印象,机械拌料、自动供水、通风换气、实时监控……一部小小的遥控器就能完成整个养殖场的日常管理,“科技武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年,在外地做水产生意的焦金松看准商机,回乡发展肉牛养殖业。起初,由于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焦金松没少吃苦头。焦金松饲养的70多头肉牛集体生病,但他没打退堂鼓,请来技术人员的同时,自己也上阵学习技术,每天合理安排肉牛的饮食,牛的状态稍有不对,便对症下药,现在的焦金松已然成为半个“牛医生”。
在焦金松的家,梳妆台上摆放着监控设备,牛场里的实时监控画面一览无余,尽显“科技范儿”。随着养牛经验的不断积累,焦金松从刚开始的“小试牛刀”发展成村里的养牛大户,如今还盘算着继续扩大规模。
与焦金松养牛场紧邻的是焦明岐家的养鸡场,同样的机械化发展思路在此得以应用。从上料、饮水、集蛋、消毒到清粪,整个饲养过程全部自动化处理;饲养近3万只鸡,只需要1人管理,大大降低了饲养的空间和人工成本。
鸡舍几乎没有异味,这主要得益于鸡舍的信息化控制系统。鸡舍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精准调节,确保鸡舍处于密闭、舒适的无菌状态。
与焦金松一样,焦明岐也是转型发展建起的养鸡场。今年年初,焦明岐建起了存栏3万只肉鸡的养殖场。说起自己还是门外汉,竟壮着胆子一下子投资建设如此规模的养鸡场,焦明岐却并不担心,“订单养鸡是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肉鸡销售,让我没了后顾之忧。同时自己也能跟着学学技术,积累经验。”据了解,归州村像焦明岐这样的“订单式”养鸡场还有很多家,他们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模式,由公司集中“托管式订单养殖”,实行统一指导技术、统一下单、统一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村干部吴芝恒告诉记者,归州村除传统的水果、水产产业,养殖业也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肉牛养殖户41户,存栏量达2余头;标准化肉食鸡养殖户13户,存栏量达万只。
依托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不仅省去了人力成本,收益也有了保障。依靠科技,成为了归州村人致富的“潮”流。村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也让更多的归州村人看到了希望,纷纷返回家乡,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歌唱在那草原上......”,还没走进朱冰书的家门,就听见了她的歌声。十年前,朱冰书在外打拼,从事歌唱事业虽然待遇丰厚,但工作压力大。
“路平坦了,环境更好了,家家户户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朱冰书说,村里的这些变化,让她印象最深刻。
今年春节过后,朱冰书辞去外地的工作,在家乡开启了她的“自媒体”创业之路。
与大多数人一样,朱冰书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团队,仅靠一部手机,如何让网友喜欢?拍摄何种题材的短视频才能吸引眼球?这些难题摆在了朱冰书的面前。偶然间,父亲的话点醒了她,“现在农村生活好啦,村民的精气神都很足,村民间更和谐、更热闹了!”不如就拍拍村里的风土人情、秀丽风景,加上和父亲的互动,也许是个“路子”。渐渐地,朱冰书和父亲一边展现乡村生活一边唱歌,诙谐幽默的互动题材马上吸引了庞大数量的粉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