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胆子这么小,以后怎么办,孩子胆小不要

来源:堂鼓 时间:2024/12/2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m.39.net/pf/a_4394485.html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休假,我就带儿子去商场地爬高区玩。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正穿着保护服蹲在地上哭坐在爬滑梯旁边哭,我一怔,以为是玩的过程中出了什么意外,忙赶上前去看了看。

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男孩是因为胆小不敢上去玩,被爸爸妈妈骂哭的。因为父母看到年龄差不多的小孩子现在正玩得不亦乐乎,而唯独自家孩子蹲在底下,迟迟不敢上去,父母又着急又生气,于是就骂了起来。

在父母扯着这个小男孩子走的时候,他仍是一边哭泣一边眼巴巴的望着玩耍区,又害怕又想玩的眼神,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而他的父母丝毫都没有察觉,口里仍旧嘀咕着:“胆子这么小,以后怎么办”,其实让这对父母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之所以这么胆小,多半就是被他们吓的!

孩子胆小大部分都是源于后天

孩子先天原因导致的胆小,这种出现的概率很小,因为一般都是源于家庭遗传。但是大部分孩子胆小的原因是由于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

心理学家华生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带进实验室,并且,在每一次“小艾伯特”接触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时,就用锤子去敲击铁棒。

使得铁棒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样循环了好多次,只要孩子一伸手,声音就会产生,吓得孩子立马把手缩回来。而因此“小艾伯特”觉得碰到小白鼠,就会发生刺耳的声音,就再也不敢尝试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和这个实验一样,无形布局了给孩子制造恐慌的情景。而这种行为,都有可能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孩子变得更加不自信,进而不愿意尝试。

生活中会有哪些行为是在给孩子布局恐惧呢?

从上述实验例子中,不难发现制造恐慌,可能就出现在我们无形之中的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加以提防和引导,负面反应是会影响终生的。

孩子对于某些事物有过不舒服的感觉会导致孩子情绪抵触

就像“小艾伯特”对于小白鼠一样,从之前对待小动物的好奇和喜爱,到再也不敢伸一次手去触碰它的恐惧。导致这一变化,却只用了一个敲铁棒的动作。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导致孩子从此不敢去尝试的,也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动作。孩子对于某类事物的感受和第一反应,影响了他们在未来对于这类事情的看法和行为表现。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采取一种对孩子吓一吓就会安静了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松手说要就要摔倒了;晚上告诉孩子外面有大灰狼不能出门。那些所谓“被吓大的孩子,长大后胆子大”的观念都是与科学研究背道相驰的。

把孩子保护在一个熟悉的区域里不利于孩子接触新环境

很多父母想把孩子保护起来,在同样的区域内活动,让孩子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小孩子往往遇到一个陌生人时,都会表现得很胆怯,甚至还是会上演着哭闹的大戏。

那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新面孔产生了恐惧和害怕。其实孩子的胆量是被练出来的,如果孩子经常性勇敢的走上舞台表演节目,那么他对舞台的畏惧感就会越来越少,表现得会更加自然大方。

“胆小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胆小鬼”的孩子

因为孩子具有天生具备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小孩子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的学习父母的行为表现。

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敢去做。这就比如很多妈妈看到蜘蛛都会害怕,甚至会尖叫,而这种行为也很容易造成小孩子的恐慌情绪,让他们以后每次遇到类似场景时也会模仿妈妈的行为表现。

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也是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是“标签效应”,它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标签化时,他的行为选择会和标签相似。

就像很多父母都会无意间给孩子开这种“胆小鬼”的玩笑,当孩子刚开始有点畏怯在很多人面前唱歌时,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一句“你看,这就是胆小鬼”而彻底打了退堂鼓。

孩子“胆小”不要慌,对症下药才是根本

除了在做到遇到上述因素中的时候,做到完美的“避坑”外,父母还需要多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胆量,让孩子彻底地变成一个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小大人”。

1.系统脱敏法可以帮助孩子解除恐惧

脱敏训练法简单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让孩子通过脱敏训练法切断两者让他们觉得可怕事物之间的关联。如果孩子因为看到电视里说小猫抓人,自此之后,每次见到小猫时都会大哭大闹。

父母首先可以买小猫模样的玩具,让孩子慢慢接近,或者带孩子去专门的猫咖,去了解和感受小猫的温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打破孩子内心的恐惧。

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并且要做到循序渐进的,越是急于求成,达不到孩子脱敏的效果外,还可能让孩子更加的恐惧。

2.父母最好勇敢摆脱胆小的好榜样,以此来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孩子出奇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导致他们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力很大。父母其实可以“将计就计”的解决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那就是父母做好勇敢摆脱胆小的好榜样。

父母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胆量,遇到事情也不大声尖叫表现出自己的恐惧,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变得强大。很多时候,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不再恐惧了,自己也会更加的大胆。

3.允许孩子犯错,才能打消孩子做事畏手畏脚的恐惧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写到: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练习和活动,儿童会按照一定顺序发展自己的智力,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家长要做的并不是追求每个年纪段的完美,而是要学会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勇敢的犯错,而不是一边做一边害怕着因为自己犯错会得到父母的责骂,其实适当的失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益的。

4.父母适当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对孩子克服胆小有实质性的帮助

孩子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次成长中父母都不要吝于鼓励和称赞的,让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得到自我的成就感。当孩子以前不敢当众说话时,而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上台表演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这次突破上的鼓励,让孩子及时撕掉“胆小鬼”标签的影响。

正如小莉老师在《同理心养育》一书中所说:“当孩子跨越,及时给予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激励他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营造出整个家里积极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前行和动力,这样的环境更易于培养出勇敢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胆小鬼”,也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胆小鬼”。所以父母应当注重好,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环节,对待孩子的教育耐心一点,细心一点,放松一点,这样孩子才会在未来的路上表现得更加勇敢一点。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