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大鼓是上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潞安大鼓又被称作干板腔、潞安鼓书和潞安老调,是中国北方地区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清朝末年发源于山西长治地区。
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表现在潞安大鼓的发展历史中。作为民间曲艺,潞安大鼓曲艺技艺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历经新旧时代的更迭,克服传承中的艰难与挫败,破旧立新,直到今天,潞安大鼓仍活跃在上党地区,依旧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曲艺说唱消遣之一。
宋代说唱艺人就已经在长治地区活跃起来,说唱艺人的出现为潞安大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说唱形式多样,曲调风格各有特色。于是到了乾隆年间,在吸取当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间音乐等素材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潞安大鼓。这无不证明了民间曲艺人对于潞安大鼓的作用。如今的潞安鼓书板式丰富、旋律优美动听、韵味独特,是山西省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
然而追溯早期发展历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潞安大鼓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早期表演者以盲艺人居多,且多为单独活动,经常受到欺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盲艺人的生存状况反映着潞安大鼓最初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情况:分散、小规模、不稳定。
这种状况直到清乾隆三年上党一带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成立较为严密的行会组织“盲子队”(后易名“三皇总会”)才开始发生改变。这一组织的成立不仅使潞安大鼓有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规范,而且对盲艺人的生存权利也起到了保护作用。路占元和董祥五分别任正副会长(也称掌教),按师承体系和地域分布成立了七个分会,分别由较有威望的老艺人任掌教,并制订了相关的行规以规范本行业艺人的言行。其中有一项是进行献艺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说唱技艺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主要书目有:《秦琼夜打登州府》《罗成破孟州》《燕王扫北》《大八义》《小八义》等。
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走出初创期的潞安大鼓艺人,在面对国家战乱、民族危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为潞安大鼓添上了更为浓重深刻的民族内涵。曲艺人们自发组织和成立了“盲人曲艺宣传队”,自觉宣传抗日思想,综合利用戏曲演唱和击板说书两种形式的优点,以各种民间乐器演奏为烘托,来进一步丰富潞安大鼓的曲艺表现形式,从而为表达人物丰富思想内容和大型的史实情节而服务。加之潞安大鼓演出内容易编排,形式较为宽松,使它在狂日战争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引导群众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潞安大鼓曲艺人中出现了女艺人,她们对潞安大鼓的发展也做了突出贡献。其中代表人物有张银娥、师爱玉。张银娥在三皇会帮助下,创造出花板、悲板等板式,形成板腔体结构曲种。年,曲艺队吸收的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
60年代以后,潞安大鼓的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期。不仅潞安大鼓曲艺人成为时代宠儿,社会地位随之提高,而且潞安大鼓唱腔上也发生了变革。年,于书田出席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年,《人民日报》专题介绍了潞安大鼓,并刊登于书田的照片。年后,曲艺队吸收了不少明目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曲艺队伍,促进说唱艺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于书田、师爱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长生、李二狗等民间艺术家倍受群众欢迎。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即大鼓由演员自打划归乐队,吸收秧歌、上党梆子等戏剧唱腔,并借助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来烘托气氛。如今的潞安大鼓不仅板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土香土色、韵味独特,而且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于舞台表演,是本省及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
近代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潞安大鼓来说,不可不谓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阶段。潞安大鼓有了新一代的接班人,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潞安大鼓的传承带来了冲击。有以付怀珠等为首的曲艺作家创作颇丰,创作出经典潞安大鼓作品《醋为媒》《九月九》《拙老婆造反》《水》《火》《路》《新编珍珠倒卷帘》等;同时潞安大鼓发展中存在的经费紧张,演员流失严重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潞安大鼓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民间曲艺人的传承与发展与其自身的时代适应性,更取决于我们每个作为普通百姓对于它的保护与弘扬。作为一种渊源流长、文化意蕴丰富的宝贵传统文化,潞安大鼓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继承和弘扬。认识它,了解它,如果可能的话,去欣赏它甚至身体力行地把它传承下去就是我们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