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样的父亲
文|朱全吉
在我记忆中,父亲从不和孩子们开玩笑,他是那么的严肃认真。正因为这样,小时候我们对父亲有太多的爱而无法表达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父亲像一座大山,巍峨雄壮而又宽广,父亲的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丰富醇厚而又包容;父亲的爱像一缕阳光让我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亲的爱是一湾生命之水,让我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亲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关爱着我们。恐惧时,父亲是安全岛,把我们拦在怀里悉心问候;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灯,照着我们前行;成功时,父亲是鼓励与鞭策,要我们发扬成绩、不骄不躁;受挫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鼓励我们一定能够成功。一直以来,我们带着无限敬意与崇拜,像仰望山颠一样,仰望着高大威严、山一样稳重的父亲。
父亲管教孩子是严厉的,他总是说“顺为孝”。小时的我不理解也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含义。父亲的信条是严教才能成才,不孝父母者不可与之交。父亲说啥就是啥,从来不许我们跟长辈顶嘴。父亲要求孩子上学不许迟到早退、不许贪玩,放学时要按时回家,认真完成作业。每次我们要是哪一点做法和他的“封建老观念”相违背或是做错事情的话,父亲就会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如果你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他每次气势汹汹的训话时,总有一套成规的模版,说话的语气首先是大声训斥,接着是讲道理,然后心平气和的总结,最后提出自己一点小的希望。工作之前,好多次我想和父亲交心谈话,沟通思想,但看着他那威严的样子,我又打起了退堂鼓,想说的话也就咽了下去。
小时候,每到夏天傍晚时,特别眼馋那些大人、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打闹的情景。随着那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一天的劳累似乎消逝无踪。那清澈碧绿的水面,对于我真是有说不尽的诱惑。我第一次“游泳”大概是在五六岁时。那是在一个晴天的中午,顶不住水的诱惑,我与一个比我大二、三岁放牛的小伙伴,脱去全身的衣服,偷偷地跑到了村西那个大汪里。
刚下到水里时,我们还是怕怕的,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向水里挪去。但是,慢慢地,水的清凉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让我们很快就忘了一切。我们一边互相向对方浇着水,一边慢慢地向汪中间走去,很快就到了齐胸的水里。水的浮力让我们开始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与行动,一阵惊慌袭上我们的心头。正在我们求助无援的时候,父亲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直将我们俩个拽上汪边。父亲用担心和责备的目光注视着我,一直没有说话。那一刻,我的心里就像揣着小兔似得砰砰乱跳。
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傍晚,父亲就将我领到了那个我向往不已的大汪里边。父亲穿着短裤走进齐腰深的水里,然后叫我脱了衣服走下去。父亲先是用手托着我的肚皮教我在水里手划脚打,然后趁我不备就开始松开托着我的手,直到看到我实在不行了时,才将我重新托起。慢慢地,我终于自己能浮起来了,终于可以自由地围着父亲的身边游来游去。
长大了的我,游泳时依然喜欢用仰泳游上一回儿,看不到父亲的脸,我可以静静地看着那高远深邃的蓝天,体会着父亲对我的关怀,让幸福溢于眉宇之间。若是在星光灿烂的晚上,我就会想起父亲教我的“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的儿歌。我常常会想,满天的繁星之中,哪一颗星星是我呢?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只是缺少发现和真心的感受,或许此刻,你正在被你的父母责骂,也或许对你的父母有些不能理解,可是请用心仔细去感受,其实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疼爱我们。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多么震撼而又贴切的写实!在威严的背后,是无私的亲情!父亲是山,他要养育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坚强的脊梁顶住雨雪风霜的捶打。天地之间,撑起了一片天空,让绿色在他的肌骨上繁衍。
父亲16岁成家。日子一天天增厚,父亲肩上的生活担子越来越重。那时,一家7口人仅靠父亲不到70几元的工资维持生活,父亲像一座大山伟岸、挺拔、倔强,肩挑着岁月,脚踩着艰辛,手托着全家的希望,腰系着亲人的幸福。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父亲从没向困难低过头,总是坚韧不拔,犹如一部永不停转的机器,不知疲倦地为改变生活面貌而日夜操劳。父亲像山一样地撑起了这个门户,像山一样扛起这沉重的家,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才使这个家得以喘息,得以延续,得以兴旺。从艰苦时代走来的父亲,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直到今天,他从来没有追求名牌、档次的要求,从来没有去餐馆吃饭的习惯。同时他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会节省、学会理财,不要乱花一分钱。
在我们兄妹5个当中,我最小。我上初中时哥哥、姐姐们都成家立业了,家里只有我和父亲、母亲3人。记得有一次,母亲因膀胱患病做了手术,医院值班照顾母亲,父亲因为工作很忙没有请假,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前去探望。父亲不会做饭,为不影响我的学习,他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就开始打扫卫生、洗衣服,去食堂买饭,一日三餐还要求我必须回家吃饭。他说,外面的饭不卫生,对身体不好也浪费钱。让我养成居家过日子的好习惯。
父亲是位重情重义的人。谁有困难他都会全力相助,对朋友他从不吝啬,对家人更是体贴入微。父亲在他兄妹5个中排行最大,奶奶去世的早,父亲以老大哥的身份,引领着他的3个弟弟和1个妹妹一直和睦前行。四叔经常教育我们要以父亲为榜样,敬老爱幼、爱国、爱家、爱亲人。他说;“我的老兄你的父亲,是我们大家庭的榜样,也是大家庭的自豪和骄傲。对老人他尽心尽孝,你奶奶去世时他卖掉了心爱的大金鹿自行车,为你奶奶置办丧事。你爷爷去世时他卖掉了手表,为你爷爷丧事操劳。对我们兄妹他关怀备至,始终以老哥比父的心境,照顾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对你们这一代,他更是悉心教导,倍加关心。他以大山的胸怀支撑了上下老少三代人。”是呀!父亲不仅如此,对母亲更是照顾体贴。母亲患有坐骨神经痛,四处求医无效,父亲白天工作,晚上便挑灯苦研,自学中医,自己开方,为母亲拿药煎药,直至母亲病愈为止。父亲开出的方子,成了我家的秘方至今留存,为许多患有坐骨神经痛的病人解除了病痛。有一次,我生病了,父亲每天都帮我煎药,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时常让我受宠若惊,又时常让我感动的流泪。
父亲更是位敬业的人。他忘我的工作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我前行的动力。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党员,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组织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誉,使他一步步成为党的优秀干部。他常说,是党员就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要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做事。父亲在县城做了不大不小的官,一生却清贫如水。父亲离休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个箱子和一张床,他用清贫撑住了这个家。
父亲,是我人生的导师。他常讲,生活的道路没有终结、只有递进。我深知在父亲的导航下,我的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我的人生才不会沉沦,我的意志才不会颓废,我的生命才不会苍白,我平凡的人生才会变得生动。小时候,父亲教会我学步、读书,指点我做人、做事、如何靠学问奋斗打拼。长大后,父亲一改过去的威严,变得温和起来,特别我结婚以后,父亲逐渐成了我的知心朋友,他善用生活哲理和知识积淀为我点拨迷津。在我遇有逆风、困境时,我总愿意把心里话向他倾诉,碰到高兴事、乐趣时,就想与他对坐相视。父亲还经常教导我们说,只要有毅力、有决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他还说,静坐要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平时要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失误和缺点,多想想别人有什么好的做法和优点。
父亲用他的人生为我们点亮了成长的道路,让我们明白只有积极主动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才可以拥有丰富、深沉、快乐的人生。
父亲对我的今生影响太多。虽然他不会像母亲那样,有着细腻的心思,对我们宠爱有加,可他用一个男人如山般的情怀,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要如何做人、做事。我常想,如果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不会有今天坚韧不拔的性格;如果没有父亲的谆谆教诲,我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父亲用他那大山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那份厚重的父爱是那样博大,那样无私和宽广。
父亲没有学历,但他博览群书,有着丰富的阅历和高深的学识。在父亲的床头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名著和历史古典书籍,父亲记下了很多读书笔记,写过很多诗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去了70年代初父亲曾领着我一起爬过的那座山。这座山叫洛山,位于县城北部。
田园的气息透过那层玻璃窗飘到心底,连绵的山峦已经清晰可见,离我此行的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下车后,我伫立在山的脚下,昂着头,静静望着眼前这座山,感受着他的雄壮气势,聆听着风中传递而来属于他的语言。
站在山下,突然一种莫明的酸楚涌上心头,抬头仰望,苍松微稀,岩石突显,感到这座山越发的苍老了,就如同父亲额头满布的白发。我闭上眼睛,默默的说着:“洛山!我又来看您了”
沿山路而上,每走过一处景致,我会忍不住对同仁介绍记忆中的景象。景物仍如昨日所见,想起曾经的脚印、儿时的欢笑,我轻抚石岩,感慨万千。
山路蜿蜒,我第二次登上了那座布满怪石、苍松、古槐的山。
曾经为追赶最后那丝晚霞,我奔跑于山道间,因为父亲说过,这座山上的晚霞是最美的。绛紫的天色,满天云彩,轻轻托着那轮硕大的红日,慢慢地、羞涩地躲进了西山。那短暂的一瞬,却已经深深映入脑海,永世难忘。今日秋阳高照,云淡天高,已不是那个时辰,但还是那个地点,仍有追感,却见不到那片晚霞。偶尔风掠天际,几丝云霞,也让我欢叫不已。
我站在山顶,眺望远方,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再缓缓地吐出,清风中传来淡淡的松香,让我心神气爽。
在山顶的寺庙里,我读到了父亲50多年前所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被文人墨客抄录在寺院墙壁之上的《夜登洛山》诗,诗中写到:日暮登临洛山峰/举头望月分外明/手擎悬松惊梦鸟/脚踏巉岩沧浪声。
过去曾经听父亲讲述过这首诗的意境,但后来始终没有亲眼目睹。如今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我曾梦寐以求而清晰。此刻是失而复得,心愿得偿,所以弥足珍贵,令我激动不已。
其实父亲对文学的爱就像血缘关系一样割舍不断,父亲天性中的文学气质显而易见,父亲与生俱来的才华和禀赋流淌在血液里。父亲讲起故事来,总是头头是道。
父亲离休后,身体有些差,多种疾病缠身。但父亲如山一般载沉,用厚德、铮骨诠释着完美的人生。他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关键是怎么去看待疾病,正视是一种态度,消极也是一种态度,与其作斗争又是一种态度。活着就要活出精神,活出斗志。
母亲去世时,父亲突然变得沉默寡然,不吃不喝,糊涂的不认人,但是一直嚷着去东边看看,在他的潜意识里,母亲就在东边的屋里,不去看看他就不吃饭。我们拗不过父亲,便用轮椅推着他,让他去看了母亲最后一面,父亲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凝视了许久,一句话也没有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今,父亲已经92岁了,父亲得了小脑萎缩症,成了我们心中的“老小孩”,面对糊涂的父亲,我才明白岁月的残酷,人生的短暂,明白世上有永远报答不完的恩情。
父亲如山一样仁爱而博大,磊落坦荡,父亲那宽厚的肩膀,强健的手臂,坚强的脊梁,不屈的性格,是子女心中永远不倒的大山!
作者简介:朱全吉,笔名泉源,中国文学协作联谊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分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日照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莒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莒州文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执行总编,《中国文学》年度十大杰出作家。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山前山后的鲜花》、长篇电视连续剧《丹心谱》、散文集《超越激情》、与他人合著长篇报告文学《大义之莒》《英雄之莒》《人文之莒》。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