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静今年刚升入小学一年级,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小静可以在新的学校里认识到更多新的朋友和同学,也是学习的新起点,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知识。但是,小静的妈妈却很是头痛,向我求助说道,孩子刚步入新的环境,与幼儿园不相同的小学新的学习模式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就有一种不能反应,现如今嘴边最常说的话就是:妈妈,我害怕。妈妈我觉得我做不到。我不行的。
小静妈妈也有和老师一起讨论过这个现象问题,而面对老师的引导,销毁也是不配合,很害羞不愿意挑战自己,这样下来,开学已经有半个月之久,很多孩子都已经适应了新环境,融入到新的大集体中,结交了很多新的好伙伴,而小静却认识孤身一人,这让他开始有些排斥去上学。
倩倩家的闺女每年都会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可以保持在班级前五,但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却也有令其母亲担心的事儿,那就是孩子在面对新挑战的时候,总是很怯弱,很退缩,常常连试都不敢试就说自己不行。
很多家长都会求助说:为什么有些孩子总会说自己不行,都不肯尝试一下就打起了退堂鼓?面对挑战,未战先怯场,这让孩子在学业战场上也受到了极大地阻碍和影响,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更勇敢,更有自信心呢?
一;为什么孩子会未战先怯场?
1.害怕辜负家长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家长的一句话可能都会被孩子记在心理,比如:你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爸爸妈妈以后就指望你了。等类似的话语,可能只是家长们的一句无心之言,不管是不是真的把孩子当成了唯一的希望,但这样的话确确实实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
所以当孩子每做一件事情之前,脑海里都会浮现父母的这些话,就会产生压力和恐惧,害怕自己会辜负父母的期望,达不到父母的理想水平,所以干脆就不去做这件事。
2.在同一个问题上失败过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如果在一个问题上失败过,那么当他再一次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即使已经有能力去解决了,但仍是会感觉到害怕,就像我的孩子有一次不小心下台阶的时候,因为地滑而不小心摔倒头磕在了台阶上,等到后来伤口痊愈了,每次经过那处台阶的时候,孩子情愿绕几步路走,也不愿再去走那处台阶,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万一再摔着呢。
所以说,如果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失败过,当他再次面对相类似或者是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仍是会出现畏惧心理,害怕自己会再次失败。
3.孩子产生了消极情绪
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也是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的,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了一个人将会作出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所以对孩子来说,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每天都乐观向上的面对生活,那么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把孩子吓倒。而如果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什么都不行,在困难面前自然就很容易退缩。
其实,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因为习得性无助在作祟,孩子没有办法跨过自己心理门槛,就无法踏出迎接挑战的第一步。
二: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后,再次面对问题时而无能为力的不想进行挑战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察觉到自己的似乎不能完成某个目标,又得不到正面性的反馈,就会开始产生自我怀疑,导致自我效能降低。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产生,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连尝试都不尝试就开始想着要放弃,这就是孩子最大的心理门槛——习得性无助。
三:孩子为什么会陷入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就很好的揭示了习得性无助的原因:A就是Activatingevents意为客观正在发生的事;B就是Bblief指的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观点的看法;C意为Consequence指的是因我们自身的情绪行为而产生的后果。
在他看来,激发A事件只是导致情绪行为C的间接原因。而导致C的根源是对事情的看法B来决定的,并不是A本身。
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遭受困难的时候,打败他的很大程度是他的悲观心理和不愿意面对。
而身陷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他们对于事情的归因一般都会有三点:
1.普遍性
有的孩子会把一次失败,就普及到所有事情之上,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里的普遍性说的是一个空间上的维度,孩子会因为以此考试失利,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2.永久性
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回收,在他的意识里会觉得这是永久的,回应影响自己的一生和生活,这也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因为自卑和消极,不敢去面对挑战,陷入了永久性否定自己。
3.人格化
孩孩子在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的时候,人格化一般归结于内在,孩子为此要负责,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事情结尾阶段使用人格化思维,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运气差极了。
四:避免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孩子才能跨越我不行门槛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种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
1.培养孩子胜任感
什么是胜任感,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可以完成这项认可,可以胜任这项委托,也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长就应该从孩子会做,而且做得好的事情去入手,也就是让孩子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逐渐把孩子的自信培养起来。
2.培养孩子自主感
这个是一个从小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培养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可以适当的脱离父母的管教,自行处理问题。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洗漱这是最基本的,让孩子有自理意识,再长大一些,在学习上,就要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在一旁一直盯着看着。
只有家长先对孩子放手,孩子才能学会不依赖,这是培养自主性最基本的要求。
3.培养孩子归宿感
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归属感,很难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就会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融入集体,就要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可以让孩子凭借兴趣爱好去结交一位新朋友,让孩子在交往中获得快乐,孩子就会慢慢的尝试融入到一个大集体当中去。
我是鲸鱼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