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项羽败给刘邦,倒不如说成也破釜沉舟,败

来源:堂鼓 时间:2023/6/21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籍中破釜沉舟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后比喻下定决心彻底干一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个成语可以说是满满的正能量!

△成语“破釜沉舟”

但是,历史是前车之鉴,无古也不成今,我们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一方面,项羽破釜沉舟带来的是积极一面,只可惜它也存在着局限性。破釜沉舟也是存在着负面,为何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呢?就从项羽一、二次使用破釜沉舟带来的结果分析,真的是可想而知!

△破釜沉舟源起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大战四十万秦军

秦朝末年,天下进入了动乱时期,就是因为秦朝采取的暴政统治致使。于是,就有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陈胜、吴广大泽乡的起义,其次,就是主角项羽、刘邦。公元前年,秦将章邯把最具有代表性的陈胜、吴广起义,给镇压住了,同时,还把邯郸也给拿下了,反秦的赵王歇及张耳也不例外,被打压得非常紧迫,只能被迫退守在巨鹿,并且还是处于被包围的情况下。

△起义军:陈胜、吴广

为此,问题这就来了,赵国被围困,试问有谁敢去救援?一没有足够的士兵数量能够战秦,二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毕竟:“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反观章邯加上王离,军队数量规模多达40万,规模之间的碰撞,在当时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与秦抗衡,几乎所有的起义将领打退堂鼓,所以,也就只有项羽和刘邦敢于亮剑战秦。

△秦军数量规模之大

于是,通过本纪可知:“皆沉船,破釜甑。”即项羽叫士兵们饱饱地吃一顿饭,进而,项羽下命令把船凿穿沉入河里,又把做饭的锅砸了,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最终又下令每人带够三天的粮食,直接带领5万士兵,与秦军拼命,有进没有退路,表明了必胜的决心,这就叫破釜沉舟。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士兵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5万士兵大战40万大军,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就是项羽第一次使用破釜沉舟带来的正能量。

△楚军的杀伐声

破釜沉舟:项羽垓下之围

讨论项羽第二次使用“破釜沉舟”一战,必须得从项羽被围困垓下,这才有条件的符合,面临绝境,这才能触发项羽的“必杀技”破釜沉舟一战。根据《史记》的记载: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反观这也是呈现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垓下之围

《史记》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楚汉之争时,项羽的力量是远超出刘邦的,把刘邦直接赶到了“不毛之地”汉中、巴蜀。如今,局势逆转,项羽反被刘邦给围困于垓下,被刘邦追起打了。

△项羽陷入绝境

但是,这又是给了项羽使出“破釜沉舟”进行最后的决战了,第二次使用破釜沉舟结果究竟如何?项羽带领楚军逃往来回的冲杀,循环了好几回,在信念的带动下,仅剩28名将领,与项羽一同逃到至乌江边。结果可以说是:置死地而后了,但项羽因颜面问题,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了,那就可以说是败北了,刘邦赢了。所以,这很明显就可以下定论了,第二次使用破釜沉舟,结果未必会是好的!

△项羽因无颜乌江自刎

如何看待破釜沉舟?

首先,经过历史的证明:破釜沉舟是一个人最后的希望,并且是最后必胜的决心!它是有一种令人积极向上的一面,给足了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可以说这不仅能够让人兴奋,还能鼓舞三军将士士气倍增。

△垓下之围最终走向绝境

其次,破釜沉舟从项羽身上出发,可以说两次都成功了,只是第二次,他没有深思远虑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比起这个似乎不太符合,这已经是在于生与死的抉择了。倘若,项羽乘坐船逃离了,未来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绝境的项羽

最后,对于“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我们千万不能像项羽一样,次次都使用破釜沉舟,前面几次都能逆转了局势,换个角度看待,总会有那么一次让你“失蹄”最终,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也破釜沉舟,败也破釜沉舟”。所以,在项羽的身上他二次使用破釜沉舟,那就是以悲剧收尾了,为人处世千万别总想抱着这种心态,不然一代霸王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代霸王项羽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本文为狐仙说历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推荐:

《葛覃》最佳内容在于女主的争议!但又跌宕起伏,不揣摩而挂尾声

杨过断臂究竟是左臂还是右臂?分不清,看金庸原著如何说!

樊城关羽大败曹仁,水淹七军是必然性的,为何?劣势、破绽百出

都知道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还有一种民间说法,多数人都没有了解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