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实在不知道上哪里逛的我,在这个明媚的下午,是打算到去过多次的中山四路压马路的。
中山四路街景那里环境的风格含蓄温婉,焕发着岁月悠扬的味道。
每一次依偎进它的怀抱,城市静谧而温暖的模样便如经年累月的酒,不经意间的闻嗅,就有微醺的感觉上了心头。
但我走出曾家岩地铁站2号口时,火热的太阳让我打了退堂鼓。在熟悉的街道上顶着毒辣的骄阳遛达,实在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迫意味。
五角星中央花坛我站在广场上,清澈刺眼的光明到处都是。很有意思的是地铁出站口埋伏在一颗五角星形状的抽象花坛中,视线触及的一切,都像它散发的光芒。
我下意识地走向周公馆的方向。
伟岸那尊伟岸的总理铜像,一如既往让人满怀敬仰。
我闭着眼睛也知晓逼仄的公馆内的一花一草,简陋的小房间,还有又陡又窄阶梯通向的低矮的防空洞。
有些意外的是,与周公馆一墙之隔的地方又开放了一处新的建筑。
从善如流走到近处,老旧的石头门楣上镌着“从善如流”四个大字,自右至左。门框一侧,挂着块木质招牌,写着“曾家岩书院”。这栋灰墙黑瓦的袖珍小楼颇显古朴,在燥热的天气中氤氲着幽深凉快的节奏。
墙头斜着一枝鲜红的三角梅,将这素雅的建筑妆点出跳脱的鲜活。
曲径通幽情不自禁跨过门槛,走入书院。
一条青砖窄道笔直铺在面前。两侧夹以未加粉饰的高墙,其上痕迹斑驳。
阳光在墙顶停下来,依然灿烂,但丝毫不影响巷中的阴凉。
甚至,有些许润湿冰冷的感觉,如墙边的翠草,安静地要来心田发芽。
慢慢走到巷子端头,忍不住要唱“柳暗花明又一村”。小道在此打了个90度的折,急促地伸往右侧,然后干脆地在一道高高的石门前终结。
真假莫辨快步走入石门,然后回望,墙壁上绘着幅观棋图,画与实物巧妙地相互成全。很有些“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禅意。
门后门后承接的是个以旧物布置的空间。老式座钟与老式电话瞬间让人有了时光穿越的感受。
紧接着便步入一条不窄的走廊,面对远处的江景开着连续的穹顶大窗,让房间的采光几乎不受阻挡。
这里的房间是曾家岩书院的正房,其实就是渝中区图书馆在曾家岩开设的分馆。
花与书房迈进图书馆,书本枕籍,分门别类地围合出一个个不大的阅读空间。每个空间的中心是一张摆着数朵娇红花朵的木桌。
在这里与古往今来的睿智者从容对话,料想不会感觉太差。
但遗憾的是,我只发现进来的人都如同我一样,仅仅拍照打卡。大概谁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读书上罢。
在书房里走马观花一圈,便沿着木楼梯上了楼,二楼就几个独立的茶室,没什么意思。待哪天我想和人优雅地谈生意,倒可以来这里一试。
在二楼出了书院。我沿着走廊走向纵深。穿过一道木门,是一道台阶,几个都市白领占坐在台阶边的咖啡座上,远程办公。
工作就是生活小楼的墙体青砖垒成,灰瓦如鳞,共同谱成一种具有年代感的精致。
我挺喜欢这雅致的氛围。它把光阴具象得触手可及。尽管我不会真伸出手去,但心灵已经捕捉到了一些失去的光阴。
我想在这里停下来,但不由自主在台阶端头走进房子,房间空空荡荡。
走下木质楼梯后,邂逅了一个刻意设计的空间节点。
寄给过去还是未来?这个节点的主角是一个白色的邮政信筒,配角是一把白色的长椅,背景则是画在墙上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
我能假设的就是,某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被迫分离的人们彼此思念时,逃到大后方重庆的那个女子,在这里充满希望寄出家书的样子…
我在长椅上坐下来,把感受到的旧时光塞进虚拟的信封,郑重地投入这时光的信筒。
我们会在未来收到这封寄给自己的信。是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