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瞒不住了,我的真实身份是国家一级退堂鼓演

来源:堂鼓 时间:2022/4/30
当代年轻人的最强技能: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当代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国家一级保护“废物”。当代年轻人的处世态度:佛。但是有多人真正去审视过自己究竟是真的“佛系”,还是在焦虑中反复挣扎的“逃避”?事实上,逃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我们尚且不懂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本能就在驱使我们做出逃避行为。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不会做的题先跳过做下一道”,于是我们在成长中无师自通---不想面对的问题闷头先睡一觉。不想面对甲方改了次的ppt,所以故意迟到;不想陪女朋友看八点档泡沫剧,所以主动加班;不想面对“独漂”的生活,所以逃离北上广;……不知不觉,大家都有了同一个身份:国家一级退堂鼓演奏家。逃避是人生的永恒的课题,它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化、阅历的积累而消散,只要在社交平台随手搜索关于逃避的话题,你就可以看到,全世界正有千百万人和你一样,不是正在逃避,就是在逃避的路上。年,日本TBS电视台推出了电视剧《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此剧一出可谓轰动一时,本来“略感心虚”的“演奏家”们仿佛被打了一针鸡血,从此逃避逃得心安理得,打鼓打得越发起劲---你看,人家都说了逃避可耻但很有用嘛!然而,“演奏家”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此剧其实非常“心机”,小星我要实名举报它内容与剧名严重不符!有些剧表面上似乎鼓励大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妨逃避一时:背地里却暗搓搓地告诉我们,逃避不可耻,但没用:我们好像习惯了左支右绌、声东击西的“游击式”生活,用一时的逃避来麻木神经,强行压制内心的焦虑感,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然后等到“deadline”逼近的前夕,等到不得不面对时,再一举崩溃。如同专家JosephBurgo说的:面对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逃避之后再面对。当我们面对痛苦或无法解决的事情时,本能会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逃避,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理由正是“不一味顺从天性”,如果我们长期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困难——恐惧——逃避。这种思维定式将会在日复一日的逃避中成为一种可怕的习惯,甚至终身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而且,成年人往往是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逃避行为的,明知道一件事做错了却还是放任自己不做纠正,内心的焦虑感和对自己的厌弃感会更加强烈,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选择通过外部环境或其他行为来发泄逃避行为所带来的痛苦,譬如暴饮暴食、沉迷游戏等。道理我们都懂,但问题是,当你真的碰到难题时,如果有人用“逃避没有用,你还是得面对”这种苍白的废话来安慰你,除了让你更崩溃以外别无他用。所以在我们修正逃避行为之前,首先得重新定义自己的恐惧是什么,TimFerriss所提出的FearSetting方法就非常值得一试。FearSetting的核心是先别着急寻找或制定目标,而是先用一张简单的表格快速定义自己的恐惧,找到逃避的原因:在第一栏“定义”(Define)中,填写那些让你想要逃避的事情,比如方案改了很多遍还没过、最近总和TA吵架、想换工作又怕下一家比现在还差等等;第二栏“预防”(Prevent),思考目前你能够做到的一切可以预防或解决这件事的方法,哪怕有一些“不靠谱”,但只要有一点可能就都写上去;最后,第三栏“修复”(Repair),想一想,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我可以向谁求助?我有什么办法能够及时止损或减轻损失?先从简单的三栏表格开始尝试练习,等到你习惯于去思考这些事之后,你还可以为它加上第四栏、第五栏…譬如如果不逃避能够得到什么(升职加薪、机遇、建立自信等)、如果选择逃避会有什么后果(陷入负面情绪、继续被职场PUA、经济受损等)。(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之,会删除。)就像《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的内在逻辑一样,无法直视残酷现实的时候谁都有,把头埋在沙子里装会儿鸵鸟也无伤大雅,但是埋在沙子里久了会窒息,所以记得要重新站起来。只有当你一层层剖析问题,找出了隐藏在逃避行为和焦虑情绪背后的真正的危机,你才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