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ldquo我的眼睛就是尺rdquo

来源:堂鼓 时间:2022/7/9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月5日晚,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米混合接力决赛在中国队、加拿大队、意大利队和匈牙利队之间进行。最终,由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组成的中国“王牌之师”短道速滑队顶住压力,以2分37秒的成绩摘得了这枚金牌,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北京冬奥会首金。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也因“唠嗑式”的比赛解说也在网络走红,“我的眼睛就是尺,肯定赢了”。年,王濛接连创下奇迹,刷新了尘封7年的世界纪录,成为短道女子米世界第一人。其后她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这还不是她的最佳状态:“我的鞋不是很跟脚,有点不舒服。”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王濛再创佳绩,成为中国短道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自信,直率,个性张扬,这是王濛一贯的风格。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年42期。

李翊

少年心事

年11月初,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队训练的室内冰场,室内温度6~7摄氏度,冰上温度零下7摄氏度。王濛和她的队友们每天至少要训练6小时甚至更多。

无论是摄影还是采访,王濛都表现得很配合。嗓音低沉略微沙哑,短发,说话直率,动作干脆利落。作为中国队的领军人物,王濛的实力有目共睹,但她对成绩看得似乎有些淡,她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前一直想破米的世界纪录,想了7年也没破成;等到真破了,反而觉得纪录也不算什么。我现在训练时一滑都能超过以前那个纪录,有时候教练都跟我说别太快了,放慢点。”

王濛说:“我以前一直想破米的世界纪录,想了7年也没破成;等到真破了,反而觉得纪录也不算什么”

低调显然不是王濛的风格。赛场上的王濛总是一马当先,并努力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赛场外的王濛倔强、活泼,同样不肯轻易服输。父亲王春江告诉记者:“我有两个女儿,但对王濛我基本上就是把她当儿子看,孩子小时候就对她很严厉。平时我就告诉她,不管是哪场比赛,只要上场了就要全力去拼,你就是奔第一去的!”

与生性柔弱的姐姐相比,王濛是父母嘴里的“老儿子”。在父母记忆中,王濛从小就爱动,不爱洋娃娃,只喜欢耍刀弄棒。据说王濛五六岁的时候,由于看了电影《少林寺》,对练武着迷了,天天琢磨着练。王春江看王濛对武术这么着迷,就萌生了送她到少林寺学功夫的想法。可打电话咨询,学功夫每月要交元的学费,并不富裕的王春江只好打了退堂鼓。

王濛说,她不爱学习,从上小学起,在课堂里就坐不住。“前20分钟我能老实听讲,之后就坐不住了,在座位上自己玩自己的。”虽然如此,她的成绩依然很好。认真读书然后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是王春江夫妇对女儿最大的期望。所以,当王春江看到找上门来要求带王濛进行短道速滑训练的马庆忠时,几乎不用考虑就拒绝了。

图源微博

短道王濛

年3月,23岁的马庆忠退役回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局任业余体校短道速滑专业教练。在七台河,由80年代末的大速滑转变而来的短道速滑是当地主抓的拳头项目,因为曾经培养出了张杰、大杨扬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这里成为国家短道速滑的后备人才基地。退役后的马庆忠需要挑选一批小队员开始基础训练。

“我们主要是在8~11岁这个年龄段选材。对于各个学校选出的学生进行速度、柔韧性方面的测试,选择其中的佼佼者。在前期走了一批学校后,我在矿务局第一学校发现了王濛,她当时读二年级,在那些孩子里非常突出。反应机敏,跑得快,爆发力和柔韧性都很好。”马庆忠告诉本刊记者,那次,他选了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小男孩,女孩子就选了王濛一人。

王濛瞒着家里跟着马庆忠“走训”了一个月,被留在了短训班。面对女儿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的选择,王春江和妻子最初并不同意,“滑冰能滑出个什么名堂?还是多学点文化知识”。为了说服王春江,马庆忠曾三次登门拜访。马庆忠说,王濛就是为滑冰而生的!“王濛刚来时是夏季,还在做训练陆地技术模仿,到了11月中下旬开始上冰,一穿上冰刀,她就表现出了极好的冰感。”对于自己第一次上冰,王濛还记得:“我最开始滑冰的时候,我们教练说我真有天赋,别人第一次站冰上都站不起来,我穿上冰刀就能站起来。”

王濛在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女子米半决赛

回忆起当年的训练条件,马庆忠告诉本刊记者:“每个月伙食费块钱,住的是矿务局老体育局的房子,地下采空后房子都变形了,墙皮透风。10多个人睡在一张床上。”直到现在,七台河也没有室内冰场,“我们整出一块60米×30米的地,培一圈土,然后往里浇水,第二天全冻上了,再拿冰耙子浇一遍,让冰面更整洁”。

冬天的七台河室外温度零下27~28摄氏度,运动员的训练服是薄薄的连身服,最多里面穿条线裤,在室外冷风一吹,跟没穿一样。怎么办呢?马庆忠说,训练实行“短间歇”,队员们先在旁边的房间里跑热了,马上上冰,滑完10分钟或者20分钟的训练内容赶紧下冰,再活动,再上。

这时候的王濛,似乎感觉不到训练的艰苦,“男孩性格,对滑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偶尔会因为枯燥逃避训练,但是听话,只要我去她家就能把她给领回来”。马庆忠说,王濛是个有天分的孩子,这种天分表现在她全面的素质上,不单具备竞技体育所需的速度、柔韧、协调、爆发力、灵敏,还具备对事物的快速理解力。“假如说做一件事有四个环节,那么你讲了第一个环节,她马上能意识到其他三个环节该怎么做。”同时在心理上,意志品质顽强,敢打,敢拼,“如果选择乒乓球,她就是国手,如果她去踢足球,那她就是马晓旭”。

此外,王濛还异常豪爽,是队员里的“老大”。马庆忠说,王濛受父亲影响很大。“我们训练队条件艰苦,每个月收的元伙食费根本不够孩子吃的。每到月末,米、面、粮全空了,靠借钱维持。做饭要烧煤,那时,王春江是矿务局供电站的,他供应了我们这个队伍伙食中的全部用煤。此外,相对队伍中其他队员,王濛家庭条件算不错的,每周王春江夫妇来看王濛,都要带很多水果,分送给剩下的12个小队员。”马庆忠说。

王濛在年大运会

年7月,因为优异的表现,王濛被孟庆余教练从基础业余训练班选拔到重点班。之后从年进入黑龙江省体校,再到年进入省队,她一直都是同龄选手中的佼佼者。在年全国九运会上,16岁的王濛参加了短道速滑1米决赛,当时和她同组比赛的有杨扬、杨阳以及三个当时国内水平较高的小选手。赛前教练和队友们都认为她被分在一个“死亡小组”里,结果很可能是“鸡蛋碰石头”。谁也没有想到,王濛竟轻松地从“死亡小组”冲杀出来,最终还夺得了一枚铜牌。

从“刺头”到队长

年,作为有发展前途的培养对象,王濛进入国家队。在当时国家队主教练辛庆山看来,王濛滑冰动作不规范,一滑起来就“摇头摆尾”的,十分滑稽。他记得,年在威海,澳大利亚的许多队员都学王濛滑冰的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但是,“王濛有个性,很聪明,冰上的感觉极好,意识极有天赋,学什么都有模有样”。不过,由于国家队忙着备战年冬奥会,教练们都顾不上王濛这些小队员。王濛向本刊记者回忆:“他们每天表情特别凝重,那个时候都不敢跟他们说话,感觉他们每天训练特别沉默,很难让人接近。”

年仅16岁的王濛并不知道,这种沉默源于短道速滑队几代人曾无限接近却又最终失之交臂的夺金梦想。

根据时任短道速滑国家队领队王春露对本刊记者的讲述,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在年从加拿大引进,国内第一批短道速滑运动员是从大道速滑项目(即叶乔波主练的项目)转过来的,当时没有国家队,主要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市地方在组织训练。这其中,辛庆山把从加拿大专家那里学到的一套理论用在吉林运动员身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上,不足20岁的李琰曾夺得表演项目短道速滑米金牌,又在4年后的冬奥会上为中国队夺得米银牌。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速滑米金牌的郭洪茹,是中国第一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年,短道速滑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为了实现冰雪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短道速滑队连续在年和年发起冲击,均以失败告终。

年,冬运中心第一次成立短道速滑国家队,杨扬、杨阳、王春露和孙丹丹成为女队的第一批队员,辛庆山成为国家队教练第一人。“那时成绩不好,赞助不多,各方面条件不完善。住的房间没空调,睡的是硬板床,蟑螂在墙上到处爬。别的项目每个月有~元的训练费,我们一个月只有元。”王春露还记得,因为没有人赞助队服,为了让队伍整齐地出现在比赛场上,4个女队员和另4个男队员自己掏钱跑到附近的天成小商品批发市场买运动服和小国旗,然后自己把国旗绣在衣服上,自制比赛服。“虽然如此,我们都很团结。没有人计较什么利益得失,大家练得很苦。一天6~7个小时练下来,白胶鞋都磨破了。”

盐湖城冬奥会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联手摘银

年第三届亚冬会,杨扬夺得1米女子短道速滑冠军,第一次赢了韩国人。而年世界锦标赛上,李佳军在米项目上的金牌,使中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获得了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大家都认为年长野冬奥会能有突破。结果我在米项目滑到还剩两圈不到20秒时间就能夺冠时被加拿大选手撞摔,杨扬的米、女子米接力,包括李佳军的米最终都没能夺金。那次回来,我们特伤心,想退役,又不服气,开会的时候我们给自己打气,再拼4年,一定要在我们这批队员里出奥运冠军。”王春露告诉本刊记者,这之后大家练得更苦更累。

没人管的王濛很快就让辛庆山感到棘手,辛庆山告诉本刊记者:“她年纪不大,性格豪爽,讲义气。谁受了欺负,她都要替人家出头。平时也和姐妹们打游戏,吃吃喝喝,是一个典型的小刺头儿。”

年的一天,有些大队员告诉辛庆山,王濛这帮小队员借了很多钱,这让一向谨慎的辛庆山起了疑心,一帮小屁孩借钱干什么?一打听吓了一跳,原来她们几个小队员向大队员借了1万多元,追问下,王濛和队友才如实交代:“都花了。”花到哪里去了?“吃饭了。”

这让辛庆山和时任短道速滑部部长佟立新气坏了。“佟立新把她们几个逮到房间,给她们一张纸,勒令她们详细写出到底都吃了些什么,竟然吃了1万多元?写出来一看,佟立新气得都笑了。”辛庆山说,菜单上的名字稀奇古怪,有些连他们都没有见过,一怒之下,王濛和小队友被勒令抄写《孙子兵法》,抄不出几十遍不算完。

随后,胆大包天的王濛被勒令回地方队训练。3个月后当王濛重返国家队时,辛庆山发现,这个以前的小孩马上变成大孩子了,“毛病没了,一门心思花在训练上”。

王濛在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女子米半决赛

年盐湖城冬奥会,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1米杨扬几乎没输过,但是因为思想包袱太大,她输了,气氛很不好。当时袁伟民局长带队,他和我们4个人开会,我记得他当时问我们,你们是奥运冠军吗?你们不是!你们不是来保金牌的,是来抢金牌的。然后,他让我们互相说对方一句最恶毒的话。每个人都哭得特别伤心。会开完了,人也轻松了。”两天后的米决赛,杨扬夺得冬奥会第一枚金牌。

虽然并不是每个队员都拿到了金牌,毕竟实现了梦想。冬奥会后,除了杨扬,老队员纷纷退役,王春露出国读书,杨阳改行当教练,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刚上去的时候,最开始头一年成绩一点都不好,第二年我稍微好一点,拿了一点成绩,那时候大家感觉又看到希望了,好像觉得我怎么样。但是我自己感觉那时候还是很一般,国际比赛我还是进不去决赛的。”

但是,辛庆山对这个“倔强,不服输”的假小子充满了信心。“别看她看起来大大咧咧,实际在训练生活中特别细心,挺有思想的。有一次,我的助理教练过来跟我说,王濛平时跟小队员聊天,会跟她们讲冰刀该怎么弄,怎么滑,讲出了好些道理。”年,王濛夺得世青赛全能亚军和~赛季加拿大站米冠军,被作为重点队员培养。

年都灵冬奥会,夺得米冠军的王濛异常兴奋,在领奖时还没等宣布自己的名字就纵身跃上了领奖台,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念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之后就可以上台了,当时自己特别高兴,处在喜悦的兴奋中。站到台上,我觉得第三名上去很长时间,第二名上去很长时间,怎么还没念到我?我过去的时候刚说意大利语,我都上去待了一会儿才念出来我的名字,最后一遍意大利语还没念完我就上去了,其他的根本没想。后来很多电视台给我放一遍那个画面的时候,或者比赛当时画面的时候,我就是一种感觉,第一遍看很不好意思,再多看几遍,包括看刘翔,我觉得中国人需要这种感觉,你实际是代表中国,这时候你展现的不仅是你自己,这种气势你代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全世界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