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别人拍戏用脑子,贾玲用的是心

来源:堂鼓 时间:2024/9/23

文|大鱼

来源:鲁豫有约公号(lyyy_scndgs)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公号获取授权

《你好,李焕英》上映12天,票房已破40亿,贾玲成为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之前不少人对她当导演这事儿表示质疑,结果最后都被她的真诚打动了。有些人拍电影用的是脑子,有些人用的是才华,而贾玲这一次,用的是一颗真心。

《你好,李焕英》根据贾玲的亲身经历改编,李焕英是贾玲已故母亲的名字。

电影之前的同名小品就已经打动过不少观众。

电影上映后,身边不少看过的朋友都表示,已经没办法客观去评价这部电影,“因为它太真诚了。”

贾玲曾经说过,《你好,李焕英》是她献给母亲的电影——“不光拍给我的母亲,也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所有观众的母亲。”

而一切起点,皆源于一句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

01

贾玲年出生于湖北一座小城里,父母都是化工厂的普通工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大她五岁,叫贾丹。

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算富裕,为了供姐妹俩读书,贾玲父母经常开着拖拉机去运稻草。

但她们家氛围极好,父母相爱,对子女也没有过多要求,只希望她们开心就好。

所以贾玲自小就很皮,经常跟着男孩们一起爬树,掏鸟蛋,还经常磨着父亲教她开拖拉机。

只有《曲苑杂坛》播出的时候,她才能安静一会儿,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老老实实地看节目。有时候还会模仿电视里的鸟叫和各种乐器的声音。

家里人发现这孩子原来还有点儿表演天分,于是给她请了表演老师。

自此,贾玲的表演之路正式开启。

18岁那年,她离开家跑到北京追求艺术梦,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结果意外落榜。

因为觉得丢人,不想回家,她就留在北京打工挣钱,跑到饭店里当服务员,准备第二年接着再考。

年,贾玲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表演专业,为了确保成功率,她同时报了当时很冷门的喜剧表演专业。

这一回,终于考上了,还被两个专业同时录取。

被录取后,中戏招生办给她打电话,想问她选哪个专业,贾玲没接到,招生办就往老家打,妈妈接的。

招生办的人说,你女儿考上了我们学校,现在有两个专业,喜剧表演班和戏剧表演班,选哪个?

妈妈因为有口音,也没听得太清楚,就给贾玲选了喜剧表演班。

贾玲回家得知情况后,跟妈妈闹脾气,“我说我学了那么多年的表演,你给我报了一个相声班??我对这个一窍不通,就认识一个马三立,这怎么弄啊?我不会啊。”

妈妈安慰她:你看你,长得也不是很好看,又爱吃,又不爱穿,平时又喜欢逗人笑,不如顺水推舟就这样呗。

贾玲不干,带着姐姐去中戏找老师调班,没调成,最后还是进了相声班,从此走上一条喜剧表演之路。

她原以为自己学喜剧表演只是个误会,没成想却真的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成为大众眼里不可多得的喜剧人才。

有时候,命运看似阴差阳错,其实或许是命运早已写好了剧本。

02

进入大学之后,贾玲发现,这个专业是冯巩、姜昆、侯耀文这些喜剧大师第一次在中戏开班,就是为了给中国相声界培养新鲜力量。

她又重新有了动力,对未来充满热情,曾经对母亲给她报错班的那一点点埋怨也消解了。

在学校里,每天都有新鲜有趣的事发生,贾玲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母亲分享。

每次打电话,母亲都调侃她:以后有出息了,挣钱了,记得给我买件绿色的皮大衣。

贾玲记在心里,省吃俭用攒了钱给父母各买了一件皮大衣。

母亲那件买小了,贾玲拿回北京想要给她换一件。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那是她刚进大学一个月左右的时候,贾玲父母有一次去运稻草,父亲在前面开车,母亲坐在稻草堆上。因为稻草铺得太高,车拐弯时母亲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过世了。

贾玲有一天接到姐夫的电话,说妈没了,你赶快回家看最后一眼。

她听到这个噩耗后,整个人极度崩溃。

“什么叫没了,什么叫最后一眼,我当时对这些话非常排斥。”贾玲说。

那件换好的皮大衣还没来得及给母亲穿,就永远地与她阴阳两隔。

贾玲始终不愿相信母亲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她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她给车里的每一个人下跪,求他们把电话借给她用一下。

“我就想确认一下我妈到底还在不在。”

借到电话后,她打给哥哥,哥哥说,人没了。

贾玲不信。

回到老家,走到殡仪馆门口,姐姐扶着柱子跑出来,跟她说,贾玲你赶紧过来看妈妈最后一眼。

她仍然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虽然时隔多年,但贾玲每一次讲起这段往事时,还是会崩溃得泣不成声。

她接受不了这样残酷的现实。

她说,我这辈子的快乐,永远都缺了一角。

03

意外已经发生,但生活仍要继续。

家里为了供贾玲上学,已经倾尽所有,贾玲知道,她不能就此消沉,辜负家人的期待,辜负母亲的期待。

她拜冯巩为师,深耕于喜剧表演,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搞创作。

曾住过10平米的地下室,也曾为了赚钱接过7块钱的演出。

吃过不少苦,遭过不少罪,却从未打过退堂鼓。

最难的时候,姐姐贾丹曾经劝妹妹离开这一行,帮贾玲在老家找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

可贾玲不甘心,找师父冯巩帮忙给她姐姐打电话求情,让姐姐再给她一点时间。

她一定要出人头地,这是她曾经对母亲做出的承诺。

在冯巩的帮助下,贾玲接了不少演出,日子终于不再像从前那般窘迫。

年,她又在冯巩的推荐下,搭档白凯南登上春晚,迎来事业上的转机。

后来,她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尝试演小品,参加综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记住了贾玲这个名字。

观众记住了《百变大咖秀》里,那个没有任何偶像包袱,模仿火风和周晓鸥的贾玲。

也记住了《欢乐喜剧人》里,那个投入全部精力真诚搞创作的贾玲。

还记住了在各种场合里都能巧妙化解一切尴尬,有她在就从不怕冷场的“救场小能手”贾玲。

这些年,贾玲拿了很多专业领域的奖项,作品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还开了自己的娱乐公司。

即便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喜剧人,但贾玲无论在同行眼里,在观众眼里,还是在媒体眼里,仍然是那个毫无架子的明星。

关于她机智、幽默、善良、讲义气、高情商的故事,也常会被人提起。

贾玲没有辜负母亲李焕英的期待,成为了让李焕英骄傲的女儿。

只是李焕英,看不到这一切了。

有次录真人秀,有个编导在录制中途拉她过来采访,第一句话就问:姐,你母亲是不是过世了?

贾玲有点儿懵,回应:嗯,怎么了?

对方又问:那你妈妈过世的时候,你难受吗?

贾玲没忍住,发了火:你妈死了你难受吗?你怎么能问出这种话?

这个片段当时被恶意剪辑传到网上,贾玲被网友指责耍大牌。

后来她给那个节目的制片人打电话,制片人一开始没接,后来接起电话,向贾玲道歉。

贾玲说:都理解,你们是想要我耍大牌这个点,为了吸引观众。

对方说:姐,你可以自己洗洗白。

贾玲说:我怎么洗?贾玲做了一万件好事,也比不上贾玲耍大牌这一个标题。

她最后说,无所谓了。

她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总有一天别人能看得到。

她只是真的接受不了,别人拿她母亲过世的话题作为宣传节目的噱头。

母亲过世,是贾玲心中最大的遗憾,也是她最容不得被利用的痛点。

小学课本里有一句话: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我们这一生都走在与父母渐行渐远的道路上,想要飞得更高,跑得更远,总是迫不及待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每一次与父母分别总是匆匆忙忙,来不及说再见。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离开这个世界,你才开始悔恨自己已经来不及与他们好好告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种“来不及”对许多人来说,是他们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导演李安曾经说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最接近他自传的一部电影。李安父亲病危时,他当时正在美国拍摄《断背山》,接到父亲病危通知后连夜赶回台湾,却仍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李安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后来他把这份愧疚和遗憾放进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影片中派的父母在船难中过世,派在船沉之时对着大海喊出的那句“对不起”,正是李安深藏内心一直想对父亲说的话。

他说这是原著小说里面没有的、他自己加进去的一段感念。“我有很多亏欠,我从来没对爸爸说感谢,也从来没有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同样的,贾玲也是将自己对母亲的这份遗憾放进她的电影里。

因为母亲从未看过贾玲演出,所以她在电影里特意为母亲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她和沈腾两个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二人转,焕英在台下开怀大笑。

贾玲说,“这是她(焕英)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台上表演。”

而那件没能来得及送给母亲的皮大衣,在电影主题曲《依兰爱情故事》的MV中,李焕英也终于穿上了。

都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虽然在现实世界,贾玲这辈子的快乐永远都会缺一角,但相信至少在此刻,在贾玲创造的梦里,她已经与母亲好好地道别了。

对于这对相隔两界的母女来说,那份“来不及”的遗憾,也算有了一丝圆满。

另一个世界里的李焕英,她一定很高兴。

本文配图来源|电影《你好,李焕英》豆瓣剧照及网络。图片不为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