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儿
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这些都是小时候家长经常交给孩子的道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这件事本身连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到,尤其是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情况下。孩子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干不下去了就偏向放弃。
这也就是很多家长都反映的,自己孩子总是看见什么想要什么,买回来了又总是三分钟度,还没搞明白呢就没兴趣了。报什么兴趣班也是这样,看见电视上什么感兴趣,或者同学都学得什么,自己就也要去学什么,真正开始之后,连皮毛都没学到手就不想去了。
明明兴趣都是孩子自己启发的,要求也是孩子自己提的,之后放弃也还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于是家长们就苦恼,真的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定下心来,踏实干好一件事吗?总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最后什么都学了,也什么都没学到。
这种情况在孩子中很普遍,那为什么孩子总是“半途而废”?家长不仅要乐于提起孩子的兴趣,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去帮助孩子完成整件事,不光是定下一个大的总目标,学会“分解”很重要。
为什么孩子总是“半途而废”?
★孩子没有长性。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这在孩子的心理上是很常见的情况。朝三暮四,孩子正是一个寻找兴趣的年龄,只有真正都尝试过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但这也会有一个不好的缺点,那就是孩子没有长性,还没感受到乐趣的时候就容易心急放弃。
★孩子没有恒心。恒心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一般没有家长在旁边教育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容易在半路放弃。做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是孩子身上很宝贵的品质,不仅是执着负责任,还有自身带有的一种耐得住性子的沉稳。由于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有的事情见效比较快,有的战线拉得就比较长,孩子受不了,看不到回报,就容易放弃。
★孩子意志力比较差。年龄越小的孩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对生活的抗压力就越低,在做事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又解决不了的时候,很容易打退堂鼓。意志力比较差,也不愿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可能一开始总是志得意满,后期就会很快泄气,被困难打倒。
孩子如果养成了这种“半途而废”的习惯,那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坚持到底,会形成一种惰性,一遇见困难就习惯性得向后退。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之后的学习和生活,还会给孩子带来很严重的挫败感。
根据孩子“半途而废”的原因来看,其实就是完成事情的过程跟孩子没有长性的性格不匹配,导致了事事以失败收场,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半途效应”。
什么叫“半途效应”?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半途效应”就好比是参加一场马拉松,刚开始精力充沛,战斗力满满,慢慢体力下降,速度渐渐慢下来,身后也不断有人在超越。心理上的紧张感和看不到终点的疲惫感,以及整个比赛过程中不断被超越的竞争环境造成了想要放弃的想法产生。
就像是明明前方不远处就是终点,但是当局者并不能意识到,反而是身体和心理上的疲累堆积到了顶点,也就是最难熬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已经走了大半路程,但依旧看不到终点的失望导致了放弃。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上解释,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两个:
1、目标选择的合理性;
也就是在准备做一件事时,肯定要从定目标开始,定的太低太容易达到,不利于个人进步。但定的太高,难度太高,完成不了,就容易造成“半途效应”,要根据个人能力量力而行。
2、个人的意志力;
虽然是同一事件的同一难度,但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完成度也不一样。意志力高的孩子可以坚持到最后,意志力弱的孩子“半途效应”出现的几率就越大。
因此,在定目标时不仅要讲究合理性,还要针对孩子的个人性格特点讲究完成目标的方法,最好是分阶段,逐步完成。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分解”目标?
1、由易到难
如果一开始事情的难度就很大的话,孩子会被吓退,产生畏惧,心理负担也会很大。所以家长在孩子自己定目标或者辅助定目标时,最好是从简单易上手的开始,先让孩子完成之后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然后通过简单事务的训练,慢慢进化到一定难度,给孩子一个转变的适应过程,心理上不那么排斥,能力上也已经有过训练。
2、把长远的目标分阶段完成
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大目标,小步子”的行动理念,不要一开始就把孩子吓倒,一段一段的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简化步骤和难度。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的完成,都给予孩子一些鼓励,离终点又近了一步,这样就像是游戏中升级打怪的过程一样,孩子也不容易产生长期作战的疲惫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