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多字,阅读约12分钟)
孙悟空的原型是谁?
神勇广大的孙悟空,他有没有原型?
这个话题不新鲜,早在年前的年前后,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就对此进行过辩论。
上世纪20年代初,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
年,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他甚至认为,连无支祁的原型都是哈奴曼。
哈奴曼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在新德里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哈奴曼的塑像。
陈寅恪、郑振铎和季羡林都认同胡适的说法。
这几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不会轻易乱说。
不过,胡适等人知道哈奴曼的故事,并不希奇。可是,明朝的吴承恩了解哈奴曼吗?
鲁迅就不同意胡适的观点,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再次提出,孙悟空的形象来自无支祁。
无支祁是个水怪,法力强大,外表像个猿猴,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把它擒获,锁在了淮阴龟山脚下。
吴承恩是淮安人,并且,他曾经写过一部书,叫《禹鼎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不过,从这个书名看,应该是写大禹治水、铸鼎的故事,如果是这样,其中肯定就有无支祁。可见,吴承恩对无支祁是熟悉的。
吴承恩的《西游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原创。
早在南宋、金代,就有了以玄奘取经为原型的作品: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有《唐三藏》、《蟠桃会》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他化身为白衣秀士,在帮助三藏法师取经过程中大显神通。
但这个本子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吴承恩也正是在之前的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津津乐道的文学巨著。
所以,这位猴行者,可能才是孙悟空的原型。
还有人认为,孙悟空有现实原型,一说是西域胡人石槃陀,一说是唐朝的悟空和尚。
石槃陀的说法,显然不靠谱,因为根据玄奘的记载,石槃陀他就是个不靠谱的人。
石槃陀先是皈依了玄奘法师,就是俗话说的“拜玄奘为师”,说要陪同玄奘法师一起去印度取经。
可是,他只陪伴玄奘西行了一天零半夜,行程不足百里,就打了退堂鼓。而且,半夜里居然拔刀威胁玄奘,被玄奘一通呵斥,羞愧而退。这样一个人,显然不是神通广大、永不言败的孙悟空的原型。
悟空和尚的说法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