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周恩来死里逃生的一次,司机当场牺牲,他也

来源:堂鼓 时间:2022/9/20

年8月的某一天夜里,已经2天2夜未回家的周恩来,穿着溅满鲜血的西装回来了。这其实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刚结婚不久,为何周恩来会2天2夜未归、溅满鲜血的西装又暗示了他经历了什么死里逃生的事情呢?

周恩来

事情要从年9月,周恩来从欧洲留学归国说起。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内需要大批干部来支援国内革命运动,当然大部分回国的干部需要去莫斯科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归国。由于旅欧党、团组织需要周恩来回国向中央汇报情况,他直接从法国坐船经香港到达广州。

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而苏俄派出的顾问被孙中山聘请为国民党组织训练员。广东成为了全国革命的圣地,工人、农民运动在这里是合法的,在这里经常能够看到喊着口号的游行群众。

孙中山

但是,蓬勃发展的革命背后却暗流涌动,孙中山带领的大元帅府只能调动广东全省的三分之一地区,东江流域与广东西部则是陈炯明和邓本殷控制,他们根本不服从国民党政府命令。更糟糕的是,孙中山掌握的地区,还必须依靠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支持,这两位表面是臣服,但背后小动作不断。

孙中山也明白,杨希闵和刘震寰不是真心支持他,只是想是打着他孙大总统的招牌,合法化的鱼肉百姓。然而这些还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先必须解决的是商团问题。

商团亲兵

商团,民国初期由于各地方局势不稳定,当局允许商人购买军械自卫,这政策一出,商人可就算是合法的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了,因此商团就诞生了。广州此时的商团首领是英国汇丰银行买办、广州商会会长陈廉伯,手底下有多人,他的老板是英帝国主义。陈廉伯在其老板的挑唆下,想要密谋推到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并且购买了一大批军火,想秘密运到广州。

孙中山得知后,着实吓了一跳,赶紧命人拦截了这批军火。得到军火被拦截的消息,陈廉伯立刻宣布罢市。罢市,对于陈廉伯这种家大业大的也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小本生意人或者是干活的工人意味着没有了生活来源,社会如此动荡,又没有积蓄,岂能心甘情愿的参与到罢市中去。

此时,也正好是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13周年,广州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当天下午3点,参加集会的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游行过程中与全副武装的商团(商团是有备而来)相遇。突然,商团向游行人员开枪,接着逮游行人员,并且在街道上巡逻,强迫门市罢市。这种行为是对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挑衅,孙中山决定讨伐商团的叛乱。

才1万多人的商团,为何敢挑衅孙中山的正规武装?因为此时孙中山主力部队正分兵向江西、湖南推进,实行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无暇顾及商团,反而让他们更加放肆,如果不彻底解决商团反叛问题,国民党的大后方是不可能安稳了,因此孙中山从北伐军中抽调一部分军队回师讨伐商团。

国民革命军

军队回师的同时,有廖仲恺以广东省长的名义解散商团,也就是说商团合法地位被取消了,再配合军队的讨伐,商团岂有不败之理。而且商团内的那些人都是些纨绔子弟,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一看这种残酷战争场面,两腿发麻走不动路的估计也有,平常只是欺负老百姓,对他们吆五喝六的,到了动真格、拼命时,1万多人一夜间就被政府军全部缴械。商团危机是解除了,但广东形势依旧严峻,尤其是帝国主义与军阀,时刻想要将孙中山的国民政府覆灭。

归国后的周恩来,要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重新建立广东区委,而且不久后他开始兼任黄埔军校的的政治教官,工作多而且异常繁重。年11月,周恩来开始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对于26岁的周恩来来说,这是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政治处非常简陋,然而经过上几任主任的运行,却使得黄埔军校政治部更加无人问津。虽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名号很威风,但其实就是管理一个烂摊子,但是经过周恩来的一番整治,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很快走上正轨,为后来东征打下坚实基础。

孙中山在北伐的路上病倒了,这一消息传出来后,让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一些军阀开始蠢蠢欲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在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准备对广东革命政府发难。针对这样情况,广东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决定讨伐不听话的陈炯明。

孙中山

东征大军计划分三路:左翼是杨希闵的滇军,约3万人,对付陈的林虎部;中路,刘震寰是的桂军,约人,对付陈的杨坤如部;右翼是许崇智的奥军,约1万人,对付陈炯明的嫡系洪兆麟部。

在当时,黄埔军校也成了两个团,团长分别是何应钦和王伯龄,连以下军官则是刚毕业的第一期学生,第二期新招的入学生则编入学生总队,士兵也是新招募而来。与第二团相比,第一团成立了3个月,还算成立时间长,第二团才刚刚成立6、7个星期,训练时间很短。两个团加起来有来人,在外人眼里,这人也就是去战场打个酱油,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然而最出乎意料的则恰恰是这两个团的战斗力。

何应钦

蒋介石此时除了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外,还是奥军参谋长,因此黄埔军校组成的两个团跟随许崇智(奥军首领)右翼出发。前面我们也说过,杨希闵和刘震寰其实正面一套、背面一套,他们是出工不出力的军阀,他们分别率领的中路和左翼军没有参与任何动静,看着右翼军与洪兆麟开打。

不只是国民革命军方面存在坐山观虎斗的人员,陈炯明部下也有这样的人。陈炯明部下中最彪悍善战的林虎部,与洪兆麟有矛盾,也是眼看着洪兆麟与许崇智开火,不去帮忙。其实这样也挺公平,不然国民革命军腹背受敌,胜负真的未可知。

蒋介石

作为陈炯明的嫡系,洪兆麟根本没有嫡系部队应该的有的水平,被右翼军打了一个大败。在一旁观看的林虎部着急了,没想到自己的同事洪兆麟这么不禁打,阵地还没有能够坚持住10天。慌乱之下,林虎部直抄右翼军后路,企图将其全部包围,一举歼灭。右翼军留下第二师守住刚打下的阵地,其余各部回师迎击林虎部,周恩来、蒋介石、何应钦也在回师的队伍中。

林虎部确实实力不俗,与右翼军进行了白刃战,战斗也是异常惨烈,战斗结果是林虎部败退。陈炯明部下洪兆麟和林虎都败了,剩下的杨坤如部被迫投降了广州革命政府,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陈炯明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黄埔军校的新兵蛋子会打败强敌?这与周恩来的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由于军队严明的纪律,所到之处,百姓夹道相迎。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政治部的成绩正好在这次东征得到了验证,周恩来因此也在黄埔军校中有很高的威望。

第一次东征的结束,广东的天空反而更加黑暗了。在第一次东征的过程中,作为左翼和中路的东征军,杨希闵和刘震寰眼看革命军气势如虹,他们心里反而更加骚动。此时一个不幸消息传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而杨、刘两人趁着国民党群龙无首之际发动了叛变。

病榻上的孙中山

在这危难之际,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建议,黄埔军校教导一、二团组成党军第一旅,仍由军校领导,这一改革也为后期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廖仲恺带领下,新成立的党军迅速从东征战场上回师广州,并且向杨、刘军队发起猛烈攻击。革命政府统辖的其他军队也从江北、西江、河南(不是河南省)三面发动进攻。

平常杨、刘军在广州可是横行霸道,广州人民对他们早就恨之入骨,好不容易有这么次打倒二人的机会,也是纷纷配合革命军作战。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会发现有些军阀的水平确实很次,最起码的军事修养都没有,仗着军队人数优势就耀武扬威,不把敌人放到眼里,这是军之大忌,真是活该他失败。

廖仲恺

杨希闵就是这样一个活该失败的军阀,他自己不想想,为何东征军能够顺利剿灭陈炯明的部队?仗着人多、枪多,扬言让国民革命军先攻打他们三天,然后他们再还手。杨希闵不了解对手也就罢了,连自己军队也不了解,他的军队里的这些人,平常搜刮民脂民膏惯了,生活也日益腐化,士兵根本没有任何斗志。

在士气如虹的革命军面前,一晚上就被打的全面崩溃了。杨、刘军队被革命军全部缴械,广东革命军所拥有的三分之一地盘上也算稳定了,此时广州国民政府也宣告成立。

广州国民政府旧址

虽然东征胜利对于广东形势有所改观,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陈炯明只是失败,还未能彻底将其剿灭,外加还有一个邓本殷,对于革命政府的威胁依旧存在,因此想要彻底解决广东境内隐患,准备第二次东征还是很有必要的。

就在革命政府还未实施第二东征之际,原本平静的国民党内部,由于孙中山的逝世开始变得风不平浪不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原本孙中山在世时,别人虽然有想法,也只是停留在有想法的阶段,没有执行下一步的想法。当孙中山去世了,那压制已久的骚动就开始了。

孙中山

年6月23日,五卅惨案发生后,广州群众举行反英大游行,周恩来抽调两个营的军队和黄埔军校学生配合群众。当游行队伍经过沙基时,被全副武装帝国主义军队残酷镇压,多人当场死亡,受伤者也有数百人,这便是沙基惨案。国民革命军的节节胜利已经让帝国主义感到一丝丝不安,他们急切的想破坏广东革命政府的成果,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此时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的斗争也是逐渐白热化,整体来说,国民党左派占据优势,但一个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现如今的格局,这个事件就是廖仲恺遇刺案。

沙基惨案中的游行者

廖仲恺,国民党左派领袖,也是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坚决执行者。然而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反共产口号不断高涨,一时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一直以左派身份出现的汪精卫与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展开了国民党最高权力宝座的争夺。廖仲恺属于国民党左派,汪精卫也是以左派面目出现,廖仲恺自然支持汪精卫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有了廖仲恺的支持,也让汪精卫取代胡汉民成为了现实,但汪精卫也不是合格的人选,勉强上台,却造成广州国民政府局势更加动荡。一时间,汪精卫、廖仲恺成了杨希闵、刘震寰派及拥护胡汉民派势力的众矢之的。

汪精卫

上文我们提到的过的沙基惨案是与当时的省港大罢工一起开展的针对英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运动,这两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发动的,得到了廖仲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因此帝国主义也将矛头指向了廖仲恺。

多方势力卷起的漩涡,把廖仲恺卷到了漩涡中心。

以一身而系革命前途之安危——柳亚子年6月所撰廖仲恺纪念碑的碑文。

年8月20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廖仲恺被刺杀于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外,然而刺杀事件的背后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事件发生后,医院探望廖仲恺,并与蒋介石约定当晚十一点动手搜捕廖案凶手。

周恩来剧照

当周恩来准时与蒋介石碰面时,意外却发生了。原本越好的十一点,却比他们约定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而且门口警卫的口令也改了。当周恩来坐车到司令部时,门口警卫突然喝问口令,还没等周恩来反应过来,随即就向车上开了枪。

司机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司机的鲜血溅满了周恩来身上,幸亏周恩来快速卧倒在车座下,并且大声说了自己的身份,门口警卫才没有继续开枪。这又是一次周恩来死里逃生的经历,差点就死在自己人手里。

周恩来

为了调查廖仲恺案,周恩来两天两夜未回家,身上还是穿着那身溅满鲜血的西装。就在廖案发生时,周恩来与邓颖超才结婚没多久。当邓颖超看见拖着疲惫身体周恩来回家时,而且他身上西装还沾满血,我们真的无法揣测邓颖超的内心感受。

仔细想想,这件事情也非常蹊跷,为何蒋介石要把约定的时间提前两个小时?为何也不提前通知一声周恩来?而且司令部门口的警卫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枪,是不是有人安排的已经不可知了。

周恩来与邓颖超

上面说了这么多才讲到周恩来遇险的事件,为何要讲这么多?主要为了让大家知道当时的局势,而且有了上面的铺垫,大家也知道了为什么周恩来会卷入廖仲恺案的调查当中去。

以现在我们能够了解的到资料显示,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所为,出面收买凶手的是胡汉民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胡汉民与许崇智涉嫌参与。廖案真相至今也扑所迷离,上面的说法有很多疑点未能解决。

胡汉民

按照无利不起早的原则,廖案的最大受益者蒋介石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他借助此案成功逼走了胡汉民和许崇智。许崇智可是蒋介石上司,奥军总司令,当他走后,蒋介石把一部分奥军强行收编,另一部分则采取包围缴械政策。这样一来,蒋介石就掌握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军事领导权。

如果说廖案与蒋介石一点关系也没有,估计也不会有人信,最起码从他把与周恩来预定时间提前,造成周恩来身处险境就能说明些东西。当然,这也是本人自己的推测,代表不了真实的历史。

周恩来与邓颖超

廖案过后,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二次东征,铲除广东革命政府的威胁——陈炯明与邓本殷。原本投降广东革命政府的刘志远、杨坤如等,一看原来的主子又卷土重来了,也陆续叛变。

第二次东征,蒋介石摇身一变成了东征军的总指挥,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军和四军,共计3万多人向东推进,直逼陈炯明残部,周恩来作为总政治部主任也随军出征。而身处广东西南的邓本殷则由李济深率领所部第四军征讨。

第二次东征比第一东征形势好一些,最起码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被削平,不会再在后方捣乱。由于第一次东征对于陈炯明打击,使得他部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大不如以前,而且国民革命军的兵力也超过陈炯明残部,这一次国民革命军优势确实很大。

第二次东征值得一提的是惠州之役,惠州这个地方,三面环水,南面虽然没有水环绕,但却有飞鹅岭作为屏障,夙称东江锁钥。

有诗曾曰:铁链锁孤舟,白鹅水上浮,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惠州古城

不只是古诗,据说惠州自宋代以来就无人攻破过,再加上固守在此处的陈炯明部下杨坤如一个师多人,多支枪,使得攻占惠州难度非常大。陈炯明虽有天险作为屏障,但是蒋介石认为可以借助炮兵威力,先开展一轮炮轰,当大炮奏效时,步兵在紧接着推进,直接拿下惠州城。蒋介石炮兵选择的炮轰对象是惠州城的北门,几轮炮火攻击后,何应钦看北门的城楼城垛多处已被轰塌,于是向步兵下达了攻城命令。

其实蒋介石有点小看了陈炯明,他没有想到陈炯明会在惠州城修筑了大批的隐蔽机枪阵地,这些机枪阵地不容易被炮弹击毁。当何应钦指挥着步兵冲锋时,只要进入机枪的射程内,就会被猛烈的机枪火力打退。在发起两次冲锋后,国民革命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进攻,再另寻其他战机。

国民党炮兵

夜幕降临,蒋介石借着夜色掩护,在惠州城阵地上转了一圈,便想放弃惠州,绕道直接攻打海丰。周恩来得知蒋介石打退堂鼓后,坚决反对这一提议。周恩来说:放弃惠州,则意味着初战失利,动摇了军心;拿下惠州,其他地方必将会势如破竹,对整个战局将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此时的蒋介石看来,攻下惠州城难度实在太大,而且即便是攻下来也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周恩来却说,惠州城坚固,但只要我们打法正确,也能攻破惠州城。周恩来建议采取古代攻城战中的围城必阙的方式,在猛烈攻击下,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让敌人举得有可以逃跑的希望,这样能够起到动摇敌军军心的作用,利于攻城和歼敌。

周恩来

蒋介石采取了周恩来的建议,主攻北门和西门,留下东门让敌人逃跑。鉴于敌人的机枪阵地火力猛烈,蒋介石采取部下建议,将大炮推到离城只有米的地方,专打机枪阵地。这一打法果然有效,第一、二炮就击毁了北门上的一个机枪阵地,第三炮更是直接击中杨如坤的卫队。炮火过后,由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组成的名敢死队员沿着竹梯开始爬城。

惠州城北门告急,杨如坤本来想去北门督战,结果被密集的炮火吓得不敢登城。大势已去,杨如坤在部下的指引下,往东门逃去。看着东门空虚,实际是早已布置好的陷阱,当杨如坤率部从东门逃跑时,蒋介石部下指挥着炮兵击中轰击撤退的敌人,取得了惠州之役的胜利。

由于周恩来和共产党人的努力,惠州之战才能取得胜利,也因此参加这一战役的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会说:惠州要塞实际上是共产党人拿下的,他们的意志比攻不破的围墙还要坚硬。

蒋介石剧照

革命军攻下素称南方第一坚城的惠州后,蒋介石兵分三路,向东继续挺近。陈炯明被革命军一路打到了福建,再也无力袭扰广东东江地区。

与此同时,李济深率部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国民革命军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奠定了较为可靠的后方基地。

第二次东征将广东境内问题基本解决,统一了广东。取得如此重大胜利与周恩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期间周恩来还险些遇难,然而在周恩来心里付出这些都是值得的,毕竟广东的统一为北伐战争的开始奠定了基础。让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会有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他,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我是史海魅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