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委婉清新的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

来源:堂鼓 时间:2022/9/24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我国安徽、江西、湖北、福建、浙江、江苏以及台湾等地区。最初,在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流行一种采茶调,称为“黄梅调”。19世纪,“黄梅调”随着湖北的逃荒者传入安徽省安庆地区,并就此扎根发芽。约为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当时,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和凤阳歌,结合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高跷、旱船等,形成一些小戏,这些小戏又吸收了当地其他戏曲的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而形成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一曲戏剧,这戏曲便是黄梅戏

从辛亥革命到年。这时,黄梅戏开始形成职业化的演出活动,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在越剧、扬剧、淮剧以及评剧的影响下,黄梅戏演出的内容、形式与过去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改进了音乐的唱腔,并试用胡琴伴奏,表演艺术形式上对其他优秀剧种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从年到现今。这一时期,黄梅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严凤英、王少筋等老一辈艺术家,还有马兰、韩再芬、郭宵珍等中青年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两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年剧照

委婉清新的黄梅戏唱腔,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演小戏时主要用花腔,使表演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很浓。著名的曲目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则是平词,用来表演大段的叙述和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梁祝》《天仙配》就是其主要代表。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对“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有所增强,感情的抒发表现得更加强烈,而且,还能用于讲很长的故事,使演员都显得多情善感,妩媚动人。

《夫妻观灯》剧照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里经常使用的唱腔是主调,主调又叫正腔,分为男腔、女腔。据说,男腔是从女腔演化而来的,当男女腔一起演唱时,能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形成别具一格的唱腔,非常优美。伴奏在早期为“三打七唱”,也就是三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钱,小锣一人,大锣一人。抗战时期,增加了京胡,并试用二胡和高胡伴奏。新中国成立初期,高胡被确定为主奏乐器。

黄梅戏《六尺巷》剧照

语言以安庆语言为基础。唱词也可根据需要加以压缩或增扩。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还常夹杂些无词意的字。无论唱,还是念,都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而说白的部分则仍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听起来很有亲切感。黄梅戏最早是起源于农村的采茶调,所以最初演出都是在农村搭起草台演出,舞台非常简单,三块门板就能搭一座戏台。表演也很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雅俗共赏,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很浓。

黄梅戏表演

根据表演艺术,黄梅戏可分为“小戏”与“大戏”两种类型。载歌载舞的小戏,生动活泼而富于情趣。戏中一般只有一两个角色,表演形式简单,在任何较为开阔的场所都能进行演出活动。初期的大戏表演也有歌舞成分,自然朴实。后来,生旦上场时,逐渐地增加了舞“手巾花”“扇子花”等动作,并把生活动作运用到表演之中,像纺纱、行船、推车和挑莱等生活动作在戏中经常看到,这使表演显得生动细腻。由农村转进入城市后,在表演艺术方面,黄梅戏有了很大的提高。它吸取了其他剧种的长处,增加了“水袖”“甩发”和“跌扑”等表演程式和技巧。

黄梅戏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对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吸收,使黄梅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黄梅戏的角色简单,每出小戏一般仅有一生一旦两个角色。早期的服装和道具也同样非常简单,无论所扮的是小姐还是乞丐,旦角都是只有一件女褂、一条裙子。进入上海演出后,黄梅戏在评剧、越剧、扬剧和锡剧等剧的影响下,逐渐增加了演出的服饰,丰富了行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