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13

怎样能让孩子刚一接触到学科或者兴趣特长的时候,马上就爱上它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有很大的作用。同样,孩子对某个东西的第一印象,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后面学习的兴趣。我们说的学习,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课本的知识,而是广义的学习。

学校教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最好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先让孩子接触。并不是让他学,而是让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可能我们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那我们可以在下学期学到新内容之前,在这学期的期末或者放假的时候,先让孩子以游戏或者故事的方式接触这些新知识。比如说可以买一些漫画书,我就见过一套叫做《数字王国历险记》。它是讲数学的,把所有的数学都变成故事了,而且是彩色漫画的形式。孩子就会把数学和故事、漫画联系起来。那么,如果这个书里面提到的这些数学知识,跟他下学期要学的知识有联系的话,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对这些知识形成第一印象,而且是美好的印象。

我见过这样的案例,父母跟我说,我孩子周六周日要去很多特长班,都是他自己想报的。然后孩子跟我讲,我妈妈强迫我报了很多特长班。可见孩子在父母给报特长班的时候,只是勉为其难的接受。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还不太懂得反抗,所以,他只是表现出接受,并不是特别愿意去主动学习的。因而很多孩子到了初中之后,特长就丢下了。因为,他并不是真正的喜欢。

我有个同学,他的爱人就是从小学钢琴,而且好像也考了七八级的样子。我去他家的时候,他家里放着一个很大很漂亮的三角钢琴。但是据他告诉我,他爱人除了在客人要求他表演的情况下之外,从来没有主动碰过钢琴。因为他坦白的跟我同学讲,他说我小的时候学这个东西,就是应父母的要求才学的。我之所以愿意在别人面前弹,也只是为了炫耀一下。我根本就在这上面感觉不到什么快乐。

所以如果孩子学个特长,最后却是这种情况,那说明你是花了钱,花了时间,但是只换得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而已,也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多少乐趣。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真正的喜欢,所以他可能也没有坚持的时间很久,练琴的时候也没有更用心,他就错过了,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

难道让孩子自己真正喜欢上一个东西就那么难吗?

其实很简单,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做一件事情,又为什么会不喜欢做一件事情。喜欢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得到的快乐比痛苦多。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某件事情,是因为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痛苦比快乐多。那么我们要想喜欢上这件事情,就要减小它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或者增加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那我们的痛苦主要来自于何方呢?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求而不得。也就是说,我有目的,但是我达不到目的。这是我们精神上最大的痛苦来源。

所以,如果想要让孩子在学特长的过程当中减少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因为如果一旦有了目的,他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话,他就会感觉到无比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减小压力。

第二,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感觉到的快乐更多。怎么做?不要把孩子眼中的玩儿说成学。这是很关键的。孩子明明感觉这个东西它就是用来玩儿的,你非得告诉他,我们去学它吧。孩子上了小学,对学这个字多多少少是有点反感的。如果你一说学,他可能马上就打退堂鼓了。我见过很多真正喜欢某种乐器的朋友们,他们都说,我们一起玩吉他,我们一起玩键盘,他们都用“玩”字来形容。而从来不说我在学吉他或者我在学钢琴等等。

道理我说完了,大家也都懂。但是如果想在实际操作当中,真正让孩子喜欢某个特长,并且坚持很久也不大容易。

比如说,我有个同学他是特别用心,也是特别有耐心的一个爸爸。他为了让孩子喜欢上某种乐器,自己买来两把尤克里里。他跟孩子说,来,爸爸跟你一起玩这个吉他吧,咱们看看这个东西怎么弹。结果,孩子跟他弹了两天,两天之后,就不再想弹这个东西了。为什么呀?第一点,我同学弹得实在是不那么悦耳,没有办法吸引到他的孩子。第二,这件事情从头到尾是他主动的,他的孩子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你想一想,你是更喜欢做你主动发起的事情呢,还是更喜欢别人主动发起的事情呢。

现在,很多企业里面有智慧的领导。当他希望下属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不会主动去说这个事情。而是问底下人说,我们现在有什么需求,你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底下的人可能有一些粗略的想法。然后,领导再把一些细节调整一下,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进去。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是下属想做的,但事实上已经是领导的意思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下属会更好的去执行这个事情,因为那是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当中,也要让孩子感觉到是他自己主动想做的。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就给出大家具体的操作方法。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够喜欢上钢琴,并且坚持去把钢琴练得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先做一些铺垫,应该选一些时间带孩子去看一些钢琴表演。这一步非常重要。我的同学为什么没有成功的吸引到他的孩子,就是因为他那把吉他弹得太烂。而钢琴大师的表演肯定很打动人啊。你的孩子第一次真正现场看到弹钢琴表演,这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的阿拉伯人非常善于讲故事。他们讲故事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故事一开头就要吸引到听众。所以,你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乐器的时候,最好是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不是让他感觉到杀鸡一般的痛苦。

而且你带孩子去听这个音乐会的时候,最好要自然而然的,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任何的目的性。你可以跟你的爱人商量,你们两个去,然后对孩子说,哦,咱们一块去好不好?这样子,就不会让孩子感觉这有任何的目的了,只是顺便把他带上而已。他在听的这个过程当中,首先不会排斥,然后就会感觉到这个音乐还不错。

接着,你们从音乐会出来之后,你可以买一些钢琴的光盘,在家里偶尔放一放,做一些熏陶。因为很多音乐并不是一听马上就能喜欢的,他要反复的听过几次,才能真正的感觉到音乐之美。当这个熏陶的环节,已经持续了一到两个月的时候,你可以准备进入下一步。那就是让孩子真正接触钢琴。

在这件事情实施之前,我们要好好策划一下。首先要了解一下,当地有哪个琴行可以教钢琴,哪位老师教的比较好。我们家长先单独去现场了解一下这个钢琴老师弹的怎么样,是否能够吸引到你,并且要了解到他是否有教小朋友的经验。你还可以了解到这个刚琴行附近有什么孩子爱吃的东西,最好再找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的地方,比如说游乐场,动物园等等。那么,我们可以找个周末带着孩子去这个游乐场或者海洋馆去玩。孩子会非常兴奋,玩到中午也不太肯走,那可能就玩到了下午一两点钟,于是你们就出来吃饭,吃饭就是在那个钢琴行附近的地方。吃完饭之后,孩子这个时候的心情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今天他非常满足。

吃完饭的时候呢,你们要恰巧路过这个钢琴行,让孩子感觉你是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的。你这个时候好奇心大发,说,欸,这个地方是干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好不好。孩子因为心情很好,他大概率会愿意接受你的建议。然后你们就好像很随意的、很没有目的地误打误撞走进这个钢琴行。

这个时候你刚好看见了事先约好的那位钢琴老师,你跟他相识一笑。他马上表演一曲你孩子之前比较喜欢的曲子。这时候孩子就有可能被他吸引,你就带着孩子过来,说,这不是之前我们听到过那个蓝色的多瑙河吗?然后孩子可能也马上想起来了,他也很兴奋。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这个曲子如果能从你的指甲里面流出来,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是吧?他这个时候离那个钢琴的表演者非常近,气场是非常强烈的。他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弹钢琴的那种快乐。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有点动心。

接下来,你就可以把孩子交给这位老师了。因为教钢琴的老师通常是非常善于吸引孩子的。那么孩子如果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的话,他可能就会跟老师互动很长时间。等孩子跟老师学完了,你就可以跟孩子说,你感觉这里好玩吗,要不要下周也过来玩儿?孩子这个时候可能会很满意,说下周也愿意过来,那你就可以跟老师约好了,每周过来学钢琴,这就顺其自然了。

等孩子自己能独立的弹曲子的时候,他可能就希望,我如果在家也能弹的话,该多好。这个时候,你再给他买钢琴,这就变成了这件事都是孩子主动想要发起的。尤其是他第一次接触钢琴,也就是看表演的时候,那是一种享受。所以,从最开始就注定了钢琴给他带来的快乐要比痛苦多。

而且在孩子后面学钢琴的过程当中,你不要经常的督促他去练习。如果你经常督促的话,本来这个头儿开的不错,但是孩子在过程当中很可能也变得不喜欢了。

如果你把这些事情全都做好了,孩子到后面还是变得非常不喜欢的话,你也没必要强求孩子,要把琴练的多好。因为那有可能说明,孩子的天赋并不在这个方面。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人家孩子都学钢琴,我就一定让自己的孩子也弹琴,还要弹的多么多么好。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天赋,来寻找孩子适合学的东西。一方面可能为他的高考加分,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通过掌握一门特长,能从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们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特长。比如说你希望孩子练跆拳道,但这个孩子可能对这个一点都没有接触。你可以找个机会,大家看看表演,如果没有机会去现场看表演,至少也可以在家看一看电视上的武术表演,或者是成龙或者李小龙的这个动作片儿。至少你第一次让他接触到这个武术的时候,不是有目的性的,而是一种享受。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欢看书的话呢,你可以先在家里经常看书,而且是非常着迷的。你要用你对书的这种热情去感染孩子,然后孩子可能也会好奇,那是什么东西啊,那么吸引妈妈,你看妈妈每天看的多投入。你千万不要主动的让孩子说,你快来看看妈妈在看书呢。如果这样做的话,你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因为你一旦说了,你就是主动,孩子就变成被动了。

如果你希望孩子看某本书的话,也不要直接生硬的介绍给他。你可以事先看好这本书放在书店的哪个位置上,然后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很自然的走到那个位置,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这本书。这样子做,就是孩子主动,你是被动的,是没有目的的。孩子最喜欢这种方式。如果孩子不太愿意来书店,你也可以把这本书买回去自己看,或者把这本书买给你们经常去做客亲戚或者朋友家里。当你带孩子去他家的时候,他可能就在朋友家发现了这本书,最好是这个朋友家有一个跟你孩子相仿,最好是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发现他在看这本书,多半孩子也会想看。

还有家长这样做。他觉得孩子现在看的书不够好,希望给孩子介绍一套特别好的书。但是他又怕孩子不太接受,于是他就买完之后拿回家,当着孩子的面儿用报纸包起来,一边包一边神神秘秘的说,这个是我们同事某某某让我带给他的。这书特别难买,你千万不要给他碰脏了,等到下个星期我出差回来之后,我们再给他。然后这个妈妈就把书放到柜子上面,然后就是说我要出去买菜了。她出去之后,并没有马上走。在门口听了一会儿,听到孩子立刻就搬凳子到柜子上面,把这个书拿下来,就开始看。等他妈妈过会回来的时候,也没有马上打扰孩子,而是先观察了一会儿,通过门缝看见孩子在看书,就故意发出声音来,让孩子感觉妈妈回来了。当她听见,孩子急急忙忙把书收好的时候,才进门。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这个妈妈就问孩子,哎呀,这个书我得给人家还回去了,你喜不喜欢?你要喜欢的话,我看看能不能也给你买,孩子说好啊好啊,妈妈,我特别想要这本书。于是顺理成章的,妈妈就把这本书给孩子了。

我们总结一下:第一点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的痛苦少,也就是不要有目的性,不要有给孩子压力。第二点就是让孩子跟这个事情打交道的时候,感受到的快乐尽量多。也就是第一次让孩子接触这个特长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享受的经历。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始终占据主动。不是你把这个东西送到孩子面前,而是把孩子放到这个东西旁边,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件事情的美好。虽然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始终是感觉自己没有目的的,但是孩子已经在沿着你希望他走的那个方向在走了。最后孩子是否能够坚持走下去,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毕竟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为了孩子喜欢,我花这么多心思,有必要吗?你现在花一个心思给孩子,将来你会节省十个或者一百个心思。也就是说,你将来会节省百倍千倍的时间。他现在通过学习一个新的技能,让自己感觉到快乐,以后可能更加容易去喜欢别的东西。可能不用你引导他,就想要学了,并且他都会很投入,根本就不用你操心了。甚至有的时候,他学会自学。关键就是你给他开了一个好头儿。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个特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说到底是为了能够让别人好,也能让自己好。擅长一种乐器或者一个特长的话,就是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享受。至于说高考加分,那些都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因为你考上好大学,还不是为了有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还不是为了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能够更快乐更幸福吗?所以我们人生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在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享受快乐。

我们能让孩子多一个特长,多一个兴趣,就等于多为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向快乐的大门。家长不要盲目的让孩子不停的考级,不停的参加比赛。你在比赛获奖的时候感到的快乐非常大,就相当于菜的原味儿被调料给盖住了,因为调料太重,我吃不到这道菜原本的味道。只有淡淡的最原本的快乐,才能让孩子持续喜欢这个乐器。

另外我再谈一个话题,如果孩子在高中或者在初中学习非常紧张,是否还有必要保留乐器的这个爱好。如果你真正享受这个乐器的话,弹奏它是会给你带来快乐的。快乐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抵消痛苦和疲劳的。如果你在学习疲劳之余,稍微享受一下乐器的快乐,你再回过头来学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变轻松了,心情变好了,学习效率更高了。从脑科学的角度上讲,演奏乐器或者书画等等,是开发你的右脑,而理科的数理化的逻辑思维是需要你的左脑,而右脑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也恰恰可以帮到左脑的逻辑思维。只有左右脑都发达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师。

所以我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明确,让孩子学特长,真的不应该只是因为跟风,或者只是为了我们跟别人孩子的家长有更多的话题,而是让我们孩子多一扇感觉到美好的大门,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大脑变得更灵活,成为更好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