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8岁登台一鸣惊人
名声鼎盛时毅然为爱息演
复出后一曲惊四座
她的粉丝们尊她为“皇帝”
然而人们每每提起她时
却离不开那两个声名显赫的男人
孟小冬,京剧有史以来女须生第一人,被戏迷们尊称为“冬皇”,她的表演曾引发万人空巷,狂热者当面直呼“吾皇万岁”。
她出生于京剧世家,爷爷是与谭鑫培同期的著名京剧艺人孟七,父亲孟鸿群也子承父业,攻武净兼文武老生,因没有儿子,自小,孟小冬被父亲当作继承人来培养。
7岁拜师学艺,8岁成名,12岁红遍京津,孟小冬的少年时代可谓开了外挂一样的人生。
因爱而婚,因婚而息影,后又倔强复出,名声更盛。而立之年,孟小冬拜京剧大师余叔岩为师,得大成后只演出一次便隐退,终场票价从十万(民国此时通货膨涨得厉害)被炒到五百万一张,还一票难求。
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充满传奇。
在孟小冬8岁那年,她的姨夫,也就是她的第一个授业师傅仇月祥因在上海梨园界有一定知名度,被当时的名人关絅之邀请在四十岁生日时表演,当晚登台的主力是上海滩人才最多的京剧票房——九记。
那时正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娱乐项目缺乏,人们最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身份的娱乐方式,便是听戏。
仇月祥带着小孟小冬亮相,顺带让她客串了一把《乌盆记》。她一开口,着实让内外行惊艳,小姑娘年纪虽小,嗓音竟如此嘹亮,且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动作走位,方寸不差。
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小冬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唱戏丝毫不露雌音,确实是个唱须生的好苗子。
初试啼音,已得到众人交口称赞,换了别家小孩,肯定沾沾自喜,无心向学。孟小冬反而学习得更加刻苦,这一切源于她性格中的倔强与认真。
每天晨起,孟小冬跟随师傅,先对着城墙练口型。练完后回到师傅家,学唱腔、练身段,通常一学便一整天。到了晚上,还得背戏词、学戏文。其间还要给师傅沏茶倒水、做些杂活儿。
一年之中,天天如此,无一日得休,其中辛苦不言即知。
有一次,师傅给孟小冬请的琴师来配合她吊嗓,因为有事急着要走,琴师又不肯明说,只是暗暗把速度加快。还是个孩子的孟小冬咬着牙,紧跟节奏,直到赶得上气不接下气。
琴师走后,师傅仇月祥对她说“孩子,要记住,想要让人瞧得起,想成人,将有想有出头之日,就得学好本事,就要当角儿。”年幼的孟小冬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只有师傅的期盼她深深记着,可以说,一颗名叫“渴望”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种下,以倔强为土、坚韧为水,生根发芽。
那时的大戏班演员都是男人,连旦角都是男扮女装,如有“伶界大王”之称的梅兰芳。女子若要上台,倒也可以,只是不让登大雅之堂,呆“髦儿戏班”里玩儿去,颇有性别歧视的味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12岁的孟小冬参加了王家的髦儿戏班,奔赴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剧场演出。这在当时流行的“跑码头”,跟我们今天歌手“走穴”差不多。
开演当天,无锡突降大雨,别说观众,一干有经验的演员都有点焦躁了。就这样打退堂鼓了吗?不!孟小冬深吸一口气,作为“大轴”最后一个出场,她一开嗓,底下骚动不安的群众马上安静下来。
当晚,剧场爆发出阵阵掌声,盖过了暴雨声。观众们差点连手都拍肿,他们被尚未成年的孟小冬征服了!
散场后,听着师傅的夸奖声,孟小冬兴奋得一转身,天真地问同场的父亲:“爹爹,我现在也是角儿了吧?”孟父还未回答,师傅已经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还早得很,你可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
师傅的话没有让孟小冬灰心,反而激起她更旺盛的斗志。事隔两个月,新世界屋顶花园剧场重金礼聘,她再次登场,连演68场,剧票开场即售罄,连回廊里都站满了人。离得远点的,索性搬来桌椅,站在上面翘首观看。
正是孟小冬的这种倔强和坚忍不拔性格,半年内,仅在无锡就连演多场,其努力程度令人肃然起敬。
年,已有丰富演出经验的孟小冬北上,经上海、天津再到艺术之都北京,成为名符其实的“北漂”。
为了生存,孟小冬不得不白天演一家,晚上再演一家,甚至有时一晚上要演两家戏院。同时期外来的名角,像麒麟童、夏月润以及与她一起北上的白玉昆都铩羽而归,只留下个不认输的孟小冬。
当时,正是余叔岩红得发紫的时候,孟小冬想向其拜师学习,只是苦于无人介绍。每逢有余叔岩的戏,孟小冬都认真去听,风雨无阻。
年10月,成功转型余派的孟小冬受邀在天津连唱三天,让戏迷大呼过瘾。演出结束后,疯狂的天津戏迷围在戏园里久久不愿散去,连番高喊“冬皇!冬皇!”、“吾皇万岁”……
然树大招风,孟小冬名声日盛,让北京城的行家暗地里不服。北京是京剧的大窝子,孟小冬即使在城外闯下再大名气,没能在城里扬威,一样不承认她京剧皇帝的名头。
对于这些非议,倔强的孟小冬不以为然,在她心里能拜余叔岩为师比虚名更重要。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30岁时的孟小冬终于得到余叔岩认同,正式拜入他门下。
让京城戏剧界承认“冬皇”,是孟小冬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那是在年为陕西水灾义演的《搜孤救孤》。
这场演出最后只能以“轰动”来形容,曾质疑孟小冬“冬皇”资格的人,自这一次后皆默不作声。
这同时是孟小冬向逝世四年的老师余叔岩交出的一份答卷。
“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孟小冬与梅兰芳决裂之时,说的话掷地有声。
年8月,北京取消了男女演员不能同台的限制,接着孟小冬参加了北京第一舞台的胜达义演,同时参演的还有梅兰芳。
那时的孟小冬虽已经成名,但比起大师级的梅兰芳,还是小角色。两人擦肩而过时,孟小冬恭恭敬敬地叫了声梅老板,梅兰芳闻言只回了一个礼节性微笑。就是这低到尘埃里的一见,梅孟相恋,孟小冬最终决定将自己许给这个男子。然而,美好都是短暂的。
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三天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公告说的是因梅兰芳自小过继给他伯父作为养子,按当时的社会习俗来说可以娶两房妻子,所以20岁的孟小冬才嫁给他。结果在梅兰芳伯母(即养母)去世的时候,梅兰芳原配妻子福芝芳不让孟小冬进屋跪拜,意为不承认她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景,梅兰芳选择了委屈孟小冬,劝她先离去。孟小冬一路洒泪,离开了梅家,因此事大病一场,甚至想遁入空门。
和其他的女人分享丈夫,本来就不是件愉悦的事情,看在爱的份上,也就忍了。可恨当初撮合两人的是梅党,现在为了平息梅兰芳家庭内部纠纷,说性情倔强的孟小冬“不会侍候人”的也是梅党。
而梅兰芳竟也默认了梅党的结论,梅孟分离。
很长时间,孟小冬的心情好了些,才应由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邀请义演筹款赈灾,也算是重登剧台了。
天津一家报纸此时很缺德地连载了一部小说,影射梅孟,并提到当年的李志刚(孟小冬的狂热粉,因追求她不成想刺杀梅兰芳,结果误害热心群众张汉举),暗指孟小冬是李志刚事件的罪魁祸首。
梅兰芳的一再沉默引发了孟小冬的愤怒:“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廖廖八字,是受尽了委屈的控诉。她,不顾两人13岁的年龄差异,不顾自己正在上升的事业毅然嫁给他,甘愿退出舞台、忍受长久的寂寞,结局却如此。
孟小冬当真做到了再嫁人也不会比梅兰芳差,而且那个人比梅兰芳还早与她结缘。
早在年,孟小冬压轴表演《击鼓骂曹》,当她唱到“纵然将我的头割下,落一个骂贼的名儿扬天涯”时,台下好一阵喝彩声。这时,观众席中一位30来岁、短头发、招风耳的男子赶紧吩咐自己手下准备花篮。
孟小冬一曲唱完,男子已经迫不及待奔向后台,连后面的大轴戏都不听了。
见到孟小冬,男子双手抱拳,道:“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顿了顿他又说:“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而平时不苟言笑的孟小冬也被这个略显滑稽的杜老板给逗乐了,“扑哧”笑了出来。
那是杜孟的初次见面,此后,杜月笙在孟小冬生活上、事业上给予很多支持与帮助。而凡有孟小冬的戏,杜月笙每场必看,俨然铁杆粉丝。
也许有人猜测,这会不会是民国版的“洛丽塔”?事实证明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是单纯被孟小冬的技艺折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年,黄金大剧院重新开业,杜月笙邀请复出的孟小冬参加剪彩仪式,并通过四姨太姚玉兰,即孟小冬的结义姐妹让她住在家中,两人见面的机会日益增多。
姚玉兰知道杜月笙欣赏崇拜孟小冬,而她担心自己失势后受杜月笙前面三个老婆的倾轧,所以,孟小冬成了她的同盟目标,被撮合与杜月笙。
不久,日本人入侵上海,杜月笙与姚玉兰去香港避风头,孟小冬坚持回北京。虽然孟小冬已接受杜月笙,但两人还没有名分,而她,是吃过没有名分的亏的。所以这个不再年轻,但依然孤傲的女子选择了独自离开。
杜孟二人随着孟小冬的心思分分合合。杜月笙叱诧风云时,她不愿在身边;但杜月笙人生中最落魄时候,她一直深情陪伴。
年孟小冬收赵培鑫、钱培荣、吴必彰为徒
直至年,已60岁的杜月笙再次去往香港,孟小冬随行。在香港的生活比往常简陋了不知多少,孟小冬并没有抱怨,反而很知足。在艺术上,她锐意进取,逃难中也没忘记唱戏。但是生活中,她的物欲并不强,比起舒适的生活来,她更在意与谁在一起。
第二年,杜月笙全家移民到美国,办护照时想起还没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两人这才正式结婚。放开了“名分”这个心结,曾经倔强的一代“冬皇”,晚年过得平淡、平常。
年5月26日,70岁倔强了一生的孟小冬在杜月笙去世26年后,因病在台北逝世,那时梅兰芳也已故去16年。人生如戏、繁华如梦,一生倔强,有始有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教授现担任中国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书法家分会主席,中国炎黄文学研究会会长,东方欣正文学院院长。冯志亮教授同时担任世界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主席,中国炎黄文化报总编。冯志亮教授兼任中国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姓氏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城艺委会理事。冯志亮教授是中国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冯志亮教授同时兼任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冯志亮教授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教授所创作的文章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出版《中国魂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杂志。所写论文《文化的历史》刊载于《世界大百科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英文化交流形象大使”、“中华文化传播大使”“世界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等荣誉。
冯志亮教授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年冯志亮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
冯志亮教授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教授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