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时常听到长辈们叮嘱,在学校要好好读书,这个“书”的落脚点恰是教材。
从传授者的角度出发,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从受教者的角度出发,这是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不可忽略的一个性质便是权威。
为了满足学习和教学的需要,教科书在涵盖众多基础知识面上,还会吐故纳新。
这个问题很现实,因为有些关键在过去值得弘扬,可放在当下便显得有些过时,新知识的奠定必然被提上日程。
在教材修订或删减的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则,即全民参与。
比如谁发现了教材中的不足,或者说某个环节放哪些故事更好,都可以进行建议提出,然后由相关专家审定,最终决定是否采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他事情都会有所谓的专家出现,更别说关乎教育大计的教材。
我国著名诗人席慕蓉,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观点:《愚公移山》应该被移出课本,因为整则故事不合时宜,在场的人顿时摸不着头脑。
作为蕴含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老百姓口口相传了数百年,怎么到它这里就显得不合时宜,难道它真的过时了吗?
特别观点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挖山修路,旁观者智叟笑话他太愚蠢,但后者用“子孙无穷尽”表明决心,最终感动上天把山移走。
表面上看似“愚”,意在告诉人们坚持的重要性,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本以为这篇课文会一直留在教材中,勉励更多的新时代青年养成坚持的习惯,谁曾想著名诗人席慕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南开大学的演讲中,她表示《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搬走。
质疑没有问题,关键要拿出相关的说服依据,在席慕蓉眼里,不合时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保护环境,另一个是思维多变。
愚公看似的决心值得肯定,可地球的生态需要人们来维护,他的愚蠢之行无形中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根”。
孩子们的年龄尚小,价值观和思想观尚未形成,对于他们的影响显然是弊大于利;
同时,大山放在这里短时间内无法移走,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如此僵化的思维,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吃亏者”。
两个初衷没有任何问题,可放在这里未免有些荒谬?
以保护环境为例,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毕竟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那是不是人类就不要发展了?
任何人看这样的解释都觉得坚强,只能说在时代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去保护环境;
再来说思维多变,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这样做,可放在这里如果选择绕道走,和打退堂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碰到问题解决问题,再硬的骨头都要将它拿下,若是按照你的逻辑,碰到问题是不是就直接选择放弃,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自己岂会有成功之说?
真实目的
很多事情说得太多就显得通透,席慕蓉的目的诸位思考便知。
当下年代科学技术发达,谁有事儿没事儿地去挖山?寓言故事无非就是象征意义,这里的大山暗指的是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难道真是实质性的山?
本身理解上就已经有了问题,这又何来保护环境等噱头?
其次就是思维僵化,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她只不过在片面解读罢了。
在常人们看来,这篇文章告诉诸位的道理是坚韧不拔、永不退缩,怎么到了打问号嘴里就成了思维僵化?
咱说得好听一点,可能是席慕蓉的知识积累过于深厚,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刁钻;
但孩子们的思想单纯,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没她多样,根本不会有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咱说得难听一点,席慕蓉不过是在以偏概全,这和曾经朱自清的《背影》有什么区别?
因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所以整篇文章就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再说了,现实生活中它有半点参考价值吗?
大庆油田在开采时碰到了很多困难,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克服,最终成功将其拿下。若是碰到问题不深究不埋头干,又怎么会有发展和进步?
青年人也好中年人也罢,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一定压力,他们需要的恰恰是愚公移山的内在精神,更何况对于年幼的孩子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席慕蓉的这番言论只不过是为了博眼球和引热议罢了,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人还是得不忘初心。
在说某些话和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再三思虑,这是否有违自己的初心?对于公众人物而言,他们的言行面临着无数人的审视,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沦为别人口中的“反例”。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需要持续深耕,最忌讳的就是“走捷径”,做事还得有愚公移山精神,同时保持“愚昧”,此“愚”非彼“愚”,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左右逢源,为何不尝试成为其中一者?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