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知己、知子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世人皆知:“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生活中却存在现实的问题,一是社会分工让绝大部分家长不能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长,毕竟生活才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二是孩子在身边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如何陪伴,简单认为陪伴孩子就是看着孩子让他们不出安全事故、给他们温饱、监督他们完成学习作业......陪伴孩子形成了两个极端,不是遵从“棍棒出孝子”的强压式、就是任其自由的散养式,真能做到“因材施教”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这也就是“人才金字塔”形成的根本——只有极少数孩子的成长潜力被激活。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导孩子成长同样如此,一方面需要父母知道我是谁、我会什么、我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能够通过观察知道孩子的性情,能够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伯乐”。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自带学习能力,这也就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让人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成从“呱呱坠地”到社会建设“顶梁柱”的华丽转变。人天生自带学习能力,但每个人拥有学习能力的强弱是不相同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大致就可分为领导自燃型、附和跟随型、被动追随型三个大类,知己、知子之后方能根据家庭情况实际采取适宜的方式对孩子“因材施教”。
为教为伴
知己是“因材施教”为教的基础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自知者明。”自我认知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最简单的说就是人的眼睛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只能见到自己约50%的身躯外壳,至于大脑思维、身体内部构造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以视力所见,那么人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能够清晰认知自身的比例不超过10%。所以,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认清自己,为此人类生命科学一直在为探知人类自身而不懈努力。
教育知己的基础就是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会什么,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商品交易,那么作为店主您应该清楚店中有些什么样的货品、它们的成色几何、应该如何呈列它们给顾客......教育是人点亮人的活动,是通过师长的言行示范为孩子们指引方向,让孩子们成长之路更顺畅。那么,师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学识家底、知道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清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教导孩子们。当然,学校老师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引,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孩子们制定细部的教学教案,也就是备课;作为教育的另一个主导者,家庭中的家长却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每个家长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决定如何教导孩子,这就需要家长做到一个基本准则“严于律己、宽以待子,己所不欲、勿施于子。”简单说就是家庭教育应该从家长的行为示范做起,家长应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菜根谭》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古人说:“何苦放着自家无穷无尽的财富,却要沿街乞讨学穷人的样。”又说:“侥幸发财的贫家子弟,切莫忘乎所以到处夸耀,谁家的炉灶不冒烟呢?”这两句谚语,一句是劝诫那些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的人,一句是劝诫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夜郎自大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为教之人要引以为戒的。
知己为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量力而行“,就是知道自家能够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东西是自家的优势、那些东西需要继续学习借鉴。真实的做到不“迷信专家“、不盲听盲从,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行为习惯应坚持不懈。做到对自己了解,同时还必须了解自家的孩子才能践行“因材施教“。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同伴儿同学更有乐趣
知子是践行“因材施教”的基础。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独特的。对待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是,家庭教育应给孩子贴个“好标签”,为孩子成长进步点赞。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词语名称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克劳特在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导孩子成长就要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后针对孩子的成长行为贴上“好标签”,比如给孩子贴上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热爱探索、成长有主见、待人有礼节等积极的标签。对孩子的夸赞并不能漫无边际的“宠溺”,需要针对具体的成长行为,同时注意践行5:1的赏罚效应。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孩子的成长类型“因材施教“。
1、领导自燃型
领导自然型的孩子是真正的学习“专家“,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到哪山唱那山歌“对学习新事物充满热忱、对做小群体的领导者乐此不疲。这就是成年人时常说“娃娃头“,“娃娃头“天生具有统领意识,他们好胜、好强,他们对学成一切性知识充满乐趣,是自燃型学习者。对于领导自燃型的孩子,只需要将他们置于有新鲜事物的环境中他们就能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历史上最著名的领导自燃型学习者多出自一个职业——图书管理员,比如:1.老子,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据说后来当图书管理员当烦了,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将是老子朋友,求教于老子,老子写了本5K字的牛书留给他,翩然出关化胡而去,这本5K字的书,就是《道德经》;2.爱因斯坦,曾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做图书管理员,任上写出相对论巨著,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3.李大钊: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
2、附和跟随型
附和跟随型的孩子是跟随学习的“专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来疯“,看见别人做什么他们就跟着作什么,只要看着别人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讨厌的他们都能跟着一起做、一起学。生活中多数孩子都属于附和跟随型,也就是只要让他们有适当的学习模仿对象他们就能成为与偶像相似的人。
3、被动追随型
被动追随型孩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懒孩子“,他们的成长必须在被监督、被逼迫的环境下才能坚持下去。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从来不愿意主动,甚至时常表现出畏难情绪,一旦遇到较困难的学习内容就想“打退堂鼓“、想逃避,只有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能坚持下去。
孩子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就必备三个条件:成长环境、耐心督导、及时实践反馈,三者缺一不可。师长的职责也就是为孩子们营造成长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即时给予孩子们成长反馈。古人说:“为将者,可以不懂兵,但必须懂得将兵。”师长的职责同样,师长可以没有渊博的智慧知识,但必须懂得为孩子们创造适宜学习的成长环境,用言行给予孩子们真、善、美、丑的成长行为示范,给予孩子们及时准确的成长反馈,让孩子们能够在智慧的蓝天下自由翱翔。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