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Emily
毕业学校:深圳某国际学校
录取大学:UniversityofChicago
(芝加哥大学)
录取专业:历史学
01这真不是凡尔赛
拿到录取的那一刻,以及之后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这真的不是什么学霸的谦虚或者怎么样(我从来没有觉得我自己是学霸),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意料之中的结果,因为我本身是抱着被拒的心情等ED结果的。
但是肯定是会高兴的。为自己不用再继续写文书高兴、为少了一个负担和担忧的源头高兴、为自己成为了早下车的一员高兴、也为自己居然能被认可高兴,虽说那种感觉虚无缥缈到像错觉。
但是毕竟我是个看问题只看得到负面部分的人,随着录取来的还有一大堆的不安和对自己是否要后悔的困惑。虽说那些不安在申请阶段已经有了,但拿到offer之前与之后还是有根本的不同的。控制不住的担心未来的环境,不管是地理意义上还是社群意义上还是学术氛围的意义上,都很令人担心。
虽说要说的话这确实是被录取了的人才有的特权,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凡尔赛文学了,但是确实足够让我从拿到录取可能会有的狂喜中收回来了。
我爸妈就是单纯的很高兴吧。我爸比我高兴得多,但也理解我的不安以及周遭反应过大会给我带来不适感,所以没有表现得多么高兴,而且他本来也是不怎么会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夸是肯定有夸,但也有拦着我妈不让她问我感想什么的。嗯,我妈就是单纯的很高兴,感觉自己家小孩出息了的家长的那种高兴吧。当天中午去吃了一顿好的,然后也没啥了,除了我妈开始到处和熟人分享芝加哥有多厉害以外也没啥了,咳咳。
02为啥是大心
其实签大心之前,我有签过另外一家机构。之前那个机构,与其说是机构,感觉更像是个人辅导一样的存在。我接触到的只有一个在美国教书的教授和一个(说来可能有点难听)我根本不知道是谁的助教。虽然说人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最终还是觉得年龄的差距不出意料的成为了让我困扰的地方。
我受到的待遇,虽说感觉上对方是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出发的,但或许是年龄和经验的问题吧,让我总有一种“在听教授讲课的”感觉,也让我感觉很难提出疑问和主动寻求帮助。在为数不多的几次交谈后,我感觉到这是行不通的:我从参与讨论的成员变成了顺着教授逻辑走的学生,而这不论是从未来的升学成果还是我个人的感受考虑都只会让我感觉到抵触,所以我放弃了。
大心则正相反吧。虽然说我还是不知道能不能断言这就是年龄和世代的差距,但是大心给我的感觉就比之前好得多,让人能感觉到这是一个自己的声音会被听到、会被理解、会被重视的环境。
第一次见到Luca时,她讲了一堆和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大心的心理测量也挺好玩的,这对于我来说是会给第一印象加分的点吧:D。之后在进一步了解大心的时候,我还被介绍了大心每一位老师在升学相关的不同模块中的担当,这也是让人能够感觉到专业水平和重视程度的部分,至少比说一个人可以负责全部听起来令人安心得多。
03大概是选择困难癌吧
做出选择对我来说一直是件很困难的事。在心里选很容易,只要随心选自己最想选的就好了,但是要把这个选择真正摆出来,说我就要选这个方向,那就要困难得多了。所以在推动我选择申请方向上,大心费了不少劲。
我选择历史方向唯一的原因就是从个人兴趣和喜好角度出发,觉得这个方向有最多我感兴趣的内容,也属于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在这个确定兴趣的过程中,大心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一直在不遗余力的鼓励和推动我通过夏校或其它活动去实际的探索和我匹配度比较高的几个领域(例如去Duke学哲学和尝试语言学的比赛题目之类的),也正是这些推动帮助我确定了最感兴趣的是历史这个方向。
我觉得,相较于帮助我做选择,大心做的更重要的事,是帮我减轻对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的焦虑,以及对我的选择予以肯定,这才让我能安心的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因为,就像前面说的,在心里考虑一个选项很容易,但把它摆到台面上、肯定的说这是自己的选择,对我而言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往历史方向进展时也一直有焦虑是否应该选择这个方向。
甚至,我曾因为课外兴趣考虑过申请设计相关的专业,但当时Luca根据我在大心做过的一系列心理测量和职业咨询,向我指出我的性格和特点所需要的满足感,很可能不是设计专业可以满足的。在最终选定了历史,在这个方向上走了一段时间、做了一些事情、获得了更多感受,再回顾当时Luca给的建议,我觉得她当时的建议的确有道理。
▲芝加哥大学一角
04当代现象级退堂鼓大师
美国人的课外活动对我来说可能属于“没有必要”的活动。就像先前说的,我是个没什么干劲的人,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比起胜负欲更关心输了的代价,既不想肩负主动行动的责任,又不想成为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