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学问高、知识广、有文化时会说“这个人喝的墨水多”,因此“喝墨水”也成为读书多、有文采的代名词。相反的就用“胸无点墨”来形容。然而在古代,喝墨水的意义却与今天大相径庭。
在古代,“喝墨水”不只是说说而已,是真有其事。中国历史上的北齐(-年)朝廷梁武帝在位时曾明文规定: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程度而定。
虽然罚喝墨水可能激励了某些考生再作努力,但是,时有发生因罚喝墨水太多使落选考生生病甚至死亡事件。到了隋朝,皇上恩典,颁布罚喝墨水减量。《隋书仪礼志》记载,凡文理不通、不精或书写潦草而没考上的,罚喝墨水一升。原来在此之前,罚喝墨水是一斗,文弱书生们根本受不了。
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唐朝时此恶习才彻底改变。唐太宗没做皇帝时也曾要考试晋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罚喝墨水,轻则喝病,重能喝死,只好打了退堂鼓。他当上大唐皇帝后,觉得此法害人不浅,不仅是弄病或是害死书生那么简单,而是令更多的有识之士望考试而生畏,严重耽误了国家选拔人才。于是,唐太宗宣布废除罚喝墨水陋习,书生们解除了思想压力,纷纷应试,为唐朝的兴旺做出了巨大贡献!
“喝墨水”虽然被废止,可是这句俗语却被保留了下来,便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成为衡量读书人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准,保留在词汇里。几经传衍,含义扩展迥异,现在人们已把“喝墨水”变成读书多、文化水平高的同义词,从而失去其罚则的原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