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知识云课堂
正文字数阅读大约6分钟
文内含精彩视频4段
中华传统戏曲剧种
——之黄梅戏
///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民间小调——采茶调,是劳动人民在采茶过程中即兴创作的歌曲,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戏曲形式,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黄梅戏从田间地头步入城市,又从城市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凭借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和通俗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戏曲艺术,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黄梅戏《女驸马》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的发展流变
湖北黄梅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种茶,茶农们一边劳作一边吟唱山歌小调,或独自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产生了采茶调。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历史上水患接连不断,清末采茶调随着灾民们的迁徙来到毗邻的安徽怀宁地区。在这里,采茶调受到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本戏。本戏即大戏,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多的出场人物,往往连台演出。本戏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剧种最终形成。
民国初年,黄梅戏的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在此之前,黄梅戏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安庆境内的农村地区。年,黄梅戏艺人创建了“新舞台”和“爱仁戏院”两个黄梅戏剧院,黄梅戏借此在安庆市迅速发展。自年起,一些黄梅戏艺人试着组班在上海登台演出,虽然当时反响平平,但上海的南北戏曲使他们耳目一新,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评剧的影响,黄梅戏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完善,不仅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又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使之更加明快、流畅。表演方面,吸收融汇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等,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严凤英剧照建国之后,逐渐发展成熟的黄梅戏更是从鄂皖赣地区走向了全国各地。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让上海观众感受到了黄梅戏淳朴、欢快的艺术趣味,被盛赞为“田园牧歌,泥土芳香”。4年,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严凤英出演的《天仙配》再次赢得广泛好评。6年,《天仙配》被搬上银幕并在全国上映,立即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这部影片甚至在港台和海外都有可观的票房收入。此后,中青代演员韩再芬、吴琼等人也活跃在戏曲舞台和影视银幕上,广受观众注目。年,黄梅戏入选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曲名段赏析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黄梅戏的表演形式
黄梅戏角色行当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和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黄梅戏班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是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分为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七人演唱。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一人,站在上场门外侧。到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建国后,确立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黄梅戏《砂子岗》选段黄梅戏的经典曲目
黄梅戏的剧目大多带有浓厚生活气息,因其“生于乡野、长于乡野”的渊源,戏本故事多取材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以及民间流传故事,戏文往往通俗易懂,掺杂方言和俗语等乡土特色,表达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都是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又以《天仙配》和《女驸马》传唱最广、最具代表性。
《天仙配》所演绎的“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由来已久,讲述的是玉皇大帝见穷苦书生董永卖身葬父,孝心可嘉,于是派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百日姻缘”,百日期满,又返回天庭,原故事核心是宣扬传统孝道。建国后对这一传统剧目进行了改编,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董永的身份变成农民,弱化了其卖身葬父的孝行,突出了他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本质,七仙女偷跑下凡是其对自我婚姻的主动选择,是对爱情理想的大胆追求。
《天仙配》全本共有《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其中尤以《满工》一场中的这一段戏文最为脍炙人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一段对唱,唱出了一对劳苦夫妻通过辛勤劳动终获自由之身的解放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回归路上,他们放声歌唱,这正顺应了社会上的解放思潮,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女驸马》讲述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舞台艺术形象。
《女驸马》在黄梅戏传统剧目《双救举》基础上改编而成,因原先此剧的排演都是口传心授,所以一直无成型的文字剧本,文艺工作者根据老艺人左四和的口述本进行整理加工,剧本定稿后,由时白林作曲,严凤英饰演冯素珍。9年,《女驸马》也被摄制成影片,全国公映后,立即成为《天仙配》的姊妹篇,被称为黄梅戏“双璧”。
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互联网时代下黄梅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些曾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艺术逐渐式微,黄梅戏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其传承与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