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试讲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今天的试讲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你印象中的说客是什么样的?请你,你再来说说,不错,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烛之武就是这么一位说客,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从中感受烛之武高超的言辞辩才。让我们大声齐读课题——《烛之武退秦师》在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过预习作业了,那谁能来告诉我你了解的《左传》的相关的文学常识,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呢?第二排这位男同学率先举手了,那就请你来。这位男同学说,《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长于叙事,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实施。还有老师也想来补充一下。作品中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了解了这个相关作品知识之后,老师想请同学们先听名家范读,注意标准字音,划清朗读节奏。录音听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听见大家的读书声逐渐安静了下,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位第三排的同学你来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退兵,最后郑国转危为安的事,你概括得十分精准。那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退秦师”的?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我看同学们已经放下了手中的笔,谁来说说?请你来说,你说烛之武“退秦师”前,晋、秦围郑,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且情形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你找到了原句,能具体说说吗?在此危机态势下,佚之狐向郑君推荐烛之武退秦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也从中感受到郑被围的原因及其腹背受敌的态势。但是秦穆公作为一国之主,肯定没有那么好说服,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这样一个问题:烛之武是如何分析利弊,步步深入说服秦伯的?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开始吧。时间到,哪个小组想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第二组的代表你们来说吧。好,请坐。第二小组说,烛之武先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没错,“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他是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姿态和秦君谈判,让秦君先放下戒心。然后呢烛之武又说了攻打郑国的坏处,就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在阐明利害,动摇秦伯。第二小组分析得有理有据。第五组接着说。是的,接下来又说了不攻打郑国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在替秦考虑,以利相诱。然后呢,第四组来补充,没错,“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然后他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的关系。把之前晋国对秦国食言的事拿出来说了一遍。最后他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给秦君展示了攻打郑国之后,自己的秦国也要被侵略的场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考虑,步步为营,运用心理战术让秦国退兵。学生现在可以想象烛之武见秦君,慷慨陈辞,侃侃而谈,既不失礼,又不失本国尊严的使者形象,同时思考:有人说烛之武是“勇士”,有人说他是志士”,也有人说他是“辩士”,还也有人说他同时具备这三类人的特点。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通过刚才同学的见解,我们总结出烛之武此时虽然只是郑国的一个养马官,但是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前去说服秦伯所以我们可以说烛之武既是个深明大义的志士,也是个知难而上的勇士,更是个机智善辩的谋士。同学们那学习本文之后对你有何启示呢?你来说说,你也说说看,嗯老师综合大家的答案就是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还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学习烛之武机智勇敢和不卑不亢的精神品质。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智慧。大家读得非常棒,那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历史上的其他运用语言的智慧改变局面的人吗?课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历史上还有那些能言善辩的谋士。另外就是写一写学习本篇课文后的感受,字左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同学们再见!我的试讲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答辩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辩2:本文出自哪里?请简要介绍。答辩1:第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还照应了“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并不驻扎在一个地方,烛之武就可以“夜缒而出,见秦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第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这篇文章虽然具有说理性,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第三,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考生回答完毕。答辩2:《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考生回答完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