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戏曲襄阳花鼓戏热闹的躲躲戏文旅中国

来源:堂鼓 时间:2024/12/18

襄阳花鼓戏是以湖北襄樊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地方性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因剧种流行区域的关系,各地习惯以地名而冠之。故有襄阳花鼓、宜城花鼓、枣阳花鼓等称谓。上世纪80年代统称为襄阳花鼓戏。

年5月23日,襄阳花鼓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

年前,襄阳花鼓戏有“常年班子”和“季节班子”多个,遍及襄樊各地。襄阳花鼓戏的雏形是“二小戏”,后受清戏、二簧、湖北越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板腔音乐,且能演多种角色的大戏。

文化特征

襄阳花鼓戏唱腔有桃腔、汉腔、四平以及干梆子、彩腔(小调)等。主要腔调桃腔、汉腔、四平均为板腔体。

襄阳花鼓戏彩调约有70余支,其使用情况有两种:一为生活小戏中的专用小调,如《卖翠花》中的,《卖绒线》中的,《卖白布》中的,《卖京货》中的,《腌腊菜》中的等,戏名即调名。一为戏中插曲或丑行演唱的腔调,如(又称“拉瓜腔”)、等。

襄阳花鼓戏基本采用襄阳地区通行的襄樊话演唱。其语音四声调值为:阴平24,阳平52,上声55,去声。主要腔调的唱词格式一般为七字、十字的对偶句。桃腔、四平唱词常夹有五字的垛句。对偶句式唱段一般由首句定韵,上仄下平,一韵到底;四句式唱段为一、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可不合辙,各段之间韵脚不求一致。对偶句式的长唱段,其间也有转韵情形。唱词押韵通用十三辙。

襄阳花鼓戏传统的主要行当俗称“外三行”和“内三行”。“外三行”为男行,指小生、正生、丑脚;“内三行”为女行,指花旦、正旦、老旦。另有一种介乎小生、小丑之间的俊扮男脚,穿短装,专演诙谐风趣的年轻人,称“变生子”;还有一种扮演已婚青年妇女的旦脚,称“二里头”。两者应工戏都较多。少数剧目还出现花脸。

襄阳花鼓戏传统的演唱概以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所用乐器有边鼓、板、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及马锣。

代表剧目

襄阳花鼓原有剧目约多出,现代只能演唱多出。大部分是演唱家庭故事和男女爱情的,如《梁祝姻缘》《白扇记》《鞭打红梅》《站花墙》等。历史传说剧有《阴阳错》《大蓝桥》《刘海戏蟾》《秦雪梅吊孝》等。常演剧目有《白毛女》《一品香》《宋玉传奇》等。

传承价值

襄阳花鼓戏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受南、北文化的影响,既有北方的高亢、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委婉,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戏剧音乐提供了详实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李一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