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一宇》有言,“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吹影镂尘”一词,是古代用以比喻工艺精细到不见形迹的最高赞誉。而当鬼神不识的精细工艺遇上自然天成的璀璨金属,金银细工,便由此而生。
缕金像物艳于花
古诗有云:“缕金像物艳于花”。说的就是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这门制作技艺源起两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
由于金银的延展性极高,因此金银器的制作程序复杂,且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纯手工打造便成了上上之选。从金、银原料到一件成品,需要经历融化、锤打、拔丝、编织、圈、煮、抛光七个步骤。
由于金银细工作品品种类繁多,因此在制作工艺也有着天壤之别。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主要用到的独特技艺有錾刻、掐丝、高温烧蓝等,其中錾刻又有平錾、浮雕、踩錾等工艺,掐丝又包括拉丝、焊接等工艺。一件金银制品往往要用多种工艺,画面表现上主张一切从简,却又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别有一番滋味。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杜牧的《扬州三首》有言,“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描述的是唐代扬州往来贩卖金银玉器的壮美之景。扬州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北往来的船只载满金银玉器,贩售着各地的传奇,其中就有蕴含着临清冯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金银制品。
冯秀宁的曾祖父冯文岭是临清当地有名的银匠,也是临清冯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这门技艺传到冯秀宁时已经是第四代了。
冯秀宁从13岁开始接触金银细工,距今为止已经有20年。而她回忆起自己对这门手艺的最初印象,也充满了一个13岁少女的天真,“觉得挺好看,自己也想动手做。那么美的图案,在一小块儿地方延展出来,好像要流到你心里似的,不可能不心动。”
但心动归心动,要想做好这门手艺,冯秀宁必须要有自己的“金刚钻”。一开始的她想到了将山水园林小景錾上黄金,做成首饰的想法,为此除了在山水花鸟画、民俗老物件、仿古建筑上寻找灵感之外,她还会去翻家中的藏品和老物件。她尤为喜欢一把祖上传下来的清代如意锁挂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如意锁上雕着精致细巧的人物和花鸟,而锁上的珐琅工艺,即便历经百年,依然亮丽脱俗。
冯秀宁最喜欢制作吊坠、镂空手镯、蝴蝶耳饰这些首饰,她尤为擅长掐丝珐琅的工艺。每每说起必是如数家珍:
“掐丝珐琅的第一步是要化金料,然后是轧金皮,轧到比较薄;然后在金皮上面錾刻我们喜欢的图案,再起浮雕;之后手工掐丝,要拽成像头发丝一样细的金丝,把它们搅在一起做成图案;点上颜色之后,高温烧制,最后做出成品。”
形美工精举世夸
冯秀宁做过一件令她十分得意的作品,耗费了她将近4个月的时间。这件作品是一把黄金如意锁项圈。小小一把项圈就运用了包括掐丝珐琅、錾刻浮雕在内的多项工艺,其中如意锁部分的图案,取材于园林小景,一面夏日荷塘、一面鸳鸯戏水,色彩神韵精致讲究,让人见之忘俗。
而这件重工作品在年被邀请参加巴黎时装周,一经参展,无数人为之惊艳,后来这枚项圈被著名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杨丽萍收藏。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找到冯秀宁,想定做同款。
近几年国潮风盛行,这让冯秀宁看到了希望。她坦言现在很多人都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一门技艺,“很多人想跟我学习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但一听说需要先坐三五年冷板凳,就都打退堂鼓了。”冯秀宁坚持的是手工艺人的匠心,只有先锤炼自己,再雕琢其他,守得住寂寞,才能玉汝于成。
从13岁入行,冯秀宁用了20年的时间,让金银细工这项传统技艺焕发了现代活力。而国潮之风越刮越大,也一定会将金银细工这门技艺带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爱上这鎏金错彩,晔晔照人的“黄金画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