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三十六计,顾名思义,就是三十六条兵法计策。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最终完善成书并发扬光大于明清时期。
三十六计主要总结了古代战争的一些策略计谋,虽然三十六计描述的大多为旧朝战争,但时至今日仍然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大到一些国际事务,小到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图一三十六计中最令人熟知的,莫过于“走为上计”了。“走为上计”指的是,在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境地,先退避三舍才是最好的策略。
然而,三十六计中最为高明的一计却不是“走为上计”,而是第一计“瞒天过海”。那么,瞒天过海到底高明在何处呢?
02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意为瞒过上天,偷渡大海,指的是通过伪装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暗地里偷偷行动。
瞒天过海一词最早出现在《永乐大典》中的《薛仁贵征辽事略》,讲的是薛仁贵随唐太宗东征高丽的事情。
在那次东征高丽途中,唐太宗在海边看着茫茫无边的大海,不禁望洋兴叹,担心自己的军队难以渡过海洋,心中不免打退堂鼓,产生了退兵的念头。
图二唐太宗随军东征的大将薛仁贵见此情形,也感到有些进退两难,进则违背圣意,可能触怒龙颜,退则失去最好的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思虑再三后,薛仁贵心生一计。他向三军总管张士贵献策,让张士贵把太宗带到一个富丽堂皇、四周帷帐的屋里饮酒作乐。
唐太宗在屋内饮酒闲谈,也早已忘记了因三军渡海产生的愁绪,这一喝就是几个时辰。饮用之暇,太宗忽闻帐外天雷滚滚,桌上杯盏摇晃,顿时心生疑惑,于是推开帷帐想一探究竟。
图三而这一推门,让唐太宗大吃一惊,身边竟然是汪洋大海,自己居然在一艘巨舰上,他赶忙问手下这是什么回事。张士贵回答太宗,“陛下您正与您的三十万大军飘摇过海,现在已经快到对岸了”。
然而,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和这个典故有很大区别,不是一般的欺骗,而是一种“公开”的欺骗。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根据的是“物极必反”的准则,在人们心中天最难瞒骗、海最难渡过,然而当人们都这样以为的时候,恰恰可“瞒”可“过”。
图四人们常言“有备无患”,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应对即将出现的情况。大敌当前,我们都懂得要做足准备,无备者必败。
然而有些时候,并不是说准备得越周密就越好,凡事也有应当准备和不应当准备之分。“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有些不应当准备的地方准备得过于周密,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可能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懈怠,觉得自己已经万事俱备了,松懈下来反而酿成大错。
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针对的就是这种“备周”和“常见”的情况。隋朝在灭陈国时,就曾采取了瞒天过海一计。
03隋文帝灭陈
灭陈一战发生于南北朝末期,当时的隋文帝杨坚刚平定了内乱、解决了北方突厥、吞并了西梁,正是一鼓作气攻灭陈朝的时刻。
隋将高颎向文帝献灭陈之策,而这一策采用的便是瞒天过海之计。一方面他让人大力宣传隋军即将攻打陈朝,让陈朝国内忙于调兵遣将、征兵防御。
图五隋文帝另一方面,在陈朝花费重大力量加强防御的同时,隋军就派一小支军队焚烧陈朝的粮仓。陈朝把备战放在了第一位,政治上人心惶惶,更别说生产了,经常误了农时。果然,不出数年,陈朝因为过于注重防御,再加之隋军的偷袭,很快财力就消耗殆尽了。
而更加重要的是,长此以往,陈国人也都习以为常,觉得隋军根本不会攻打过来。很快就麻痹大意,给了隋军渡江的机会。就这样,陈朝只一战就彻底亡国了,隋文帝就这样瞒天过海,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结束了南北朝的纷乱。
图六瞒天过海中运用的这种“虚实相生”“物极必反”原则,主要还是来源于《孙子兵法》的一些兵法策略。所以,《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三十六计的前身。
0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由春秋晚期兵家集大成者孙武编写,所以也被称为孙武兵法。
孙武出生于齐国,由于小时候受家庭熏陶,孙武从小就熟读兵书战策。他对战争的态度是重兵慎战,反对穷兵黩武,他认为战争是为了和平,是为了稳定,是为了统一,他还主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图七孙武成年之后,孙武潜心于《兵法》《军政》《六韬》等兵书,在经过钻研后,孙武认为这些兵书都有些繁杂,不易把握,而且这些书对战争谋略的描述也过于简单。
因此,孙武打算自己编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兵书。在他脑中,兵无常势,只靠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于是他亲自游历于各国,对战场进行实地考察,以此掌握一手资料。
图八在掌握了每次战争交战双方的战术布阵、战场的实地资料后,孙武又拿出了自己平日研习兵法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他将这些内容归类整理,并划分了许多篇章,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终于这本鸿篇巨制诞生了。《孙子兵法》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学的成熟。
《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就有类似瞒天过海的一些策略,书中这样写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可见,有些时候准备得过于周全未必是好事。
图九其实瞒天过海不仅仅能运用在军事领域,在外交、政治等一些其他方面也有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秦国大臣商鞅就曾在外交上运用这一策略。商鞅早已听闻魏国国君骄傲自满,于是就采取“自强而强之”的战术,在魏国国君面前恭维魏国,让他“先行王事”,再图齐楚。
魏国国君果然上当,经常给齐国、楚国的使臣脸色看,惹恼了齐国。最终,齐人伐魏,杀魏国太子,而齐魏的势力削弱,让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西河。
05结语
至于瞒天过海为什么被排在第一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是最高明的一条计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三十六计的许多策略,讲究的都是瞒骗与误导,瞒天过海之计在剩下的计策中其实也都有体现。瞒是开始,走是终结,这也就是为什么以“瞒天过海”开头,以“走为上计”收尾。
虽然瞒天过海和三十六计都是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的,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如果能真正把一些兵法策略熟读,想必也会对我们为人处世大有裨益。
图十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三十六计都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计策让我们的竞争对手麻痹大意,从而抢得先机,获得优势。要学会瞒天过海,我们还要建立大格局,要学会避人锋芒,自我收敛。
其实,要把三十六计应用于生活中的话,首先我们要学会变通、融入,做人要以大局为重,要像一个军事家一样来对待身边的一事一物。只有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因小事斤斤计较,真正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才不会被对手找到突破口,就算运用了计策也难以被察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