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堂戏,因为所处地域不同而被称为巴山踩堂戏、巴东踩堂戏、土家踩堂戏等,在历史上则被称为堂戏、花鼓戏、稿荐戏、人大戏等,是一种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根据民间小调和歌曲进行创作的新剧种,在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以及湖北部分地区广为流行,尤其在大巴山腹地一带更是人人张口皆会唱踩堂戏,踩堂戏中具有但俗的民间色彩和强烈的乡土气息,因而很得百姓的青睐。据资料记载,武则天称帝,老臣宿将举兵反抗,“通城虎”薛刚反唐后兵败,被武三思大军追赶,从九焰山经房州适入神衣架原始森林中。
途经紫竹河与落草女将纪鸾英结为夫妻,随后在巴东边界大九湖“挂字号”筑台,点将练兵,闲暇时为娱乐九营将士,纪鸾英夫妇二人仿长安京城花灯上的人物故事分扮角色做戏,从此流传后世,衍为唐戏。唐戏即是早期的踩堂戏。在大巴山地带,流行着一种在蔡草锣鼓基础上以“花鼓子”的曲艺种类,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后调、汉调、川调等地方戏曲逐渐传播到大巴山地带,深受影响,逐步演变在腔调、曲牌、场面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独自特色的踩堂戏。
深受民间曲调、音乐的影响,踩堂戏的唱腔也被打上了民间的印号,其属于板腔体,唱腔主分为大筒子腔的“梁山调”和小筒子腔以及喷呐腔与高腔等。大筒子腔所唱的多是民间生活小戏,也称为花戏,多是以民间百姓的生活故事,如爱情、家庭生活等改编的故事。小筒子腔所唱谓之“正戏”,主要是以王侯将相、名媛闺秀为反映对象。与花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主正好形成对比,特色鲜明。二者在表演中各领风骚、各显神通。
在表演中,踩堂戏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其中文场以管弦乐为主,其乐器主要有四胡、京胡、喷呐等;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如小堂鼓、盆鼓、边鼓、梆子、大钱、二锣等。在舞台语言上,踩堂戏采用的是土家方言,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方言种类,方言中有13个半韵辙,如抓马、菠荷、黑白、提习、苦读、开怀、亏为、豪淘、田候、仙天等。唱腔抑扬顿挫、变化多端,起伏较大的特点,在表演中极易捕捉观众的感情点,具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剧目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多数都很简短,以幽默见长,所以踩堂戏的表演时间多以十多分钟一出戏,除了大戏和连台戏外,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踩堂戏的传统剧目有近百出,多是演员根据民间故事自编自创的,具有很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在民众中较为有影响力的剧目有《南山耕田》、《平贵回窑》、《天仙配》、《占花魁》、《王麻子打桩》、《丁滚子讨亲》等。踩堂戏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传授方法,大多数剧目没有剧目可寻。很多剧目就在这种较为落后的传承方式中失传了。
踩堂戏是重庆地区有名的曲艺剧种,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曲艺种类,促进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踩堂戏开始慢慢地衰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踩堂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支持,目前,踩堂戏正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地走出困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