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目标,更多政策的倾向是减轻上班族父母的生活压力,再也不需要给孩子内卷式的报很多补习班,再也不需要在还没下班的时候就开始惆怅孩子放学没人接的问题。表明上看家长轻松
基于大环境下,我给孩子报名也选择了就近的片区公立学校,快到报名的时候了,我开始患上了焦虑症,我开始担心这个学校的质量,担心孩子的老师专不专业,担心孩子去了适不适应这个环境,还有孩子的吃喝拉撒……
为此我还专门跑到学校去看孩子上学的环境怎么样,我甚至都有冲动想去体验老师的教学质量。
走在那个狭长的巷子,看着周围陌生的面孔,旁边时不时歪斜着几辆汽车,连水泥地面都因为长时间的没维修变得坑坑洼洼。
父母的那层破防心理在一瞬间就崩塌了,心酸自己给孩子的选择是否正确。
回到一年前的那个择校场景:
“你们孩子打算一年级到哪里上学?”
“听说这附近的那个学校不怎么样”
“我们已经在那边把房子卖了,就等着孩子上学用”
“我们想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特别省心”
……
你一言我一语几个家长在院子里相互斗智斗勇,生怕自己孩子上学的地方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就成了笑话的存在,女人默默地听着什么都没说,回到家就对老公说,“我们也要不要找人打听一下,有没有必要给孩子把名报到A区学校,听说那是市里数一数二的学校,连对应的中学都是教育质量很高的”,“好的,我问一下”然后就是各种电话,各种托人求情下话,为了孩子,父母的颜面已经不算什么了。最后的结论,政策不明朗,入学时间尚早,静候不急。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一年的时间就在核酸、封闭、居家中度过了。出于各种原因吧,最后女人还是选择了片区的小学。
看学校的路上,女人憧憬着,期盼着,仿佛听见了儿子在学校的朗朗读书声,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上学的场景,那么熟悉,仿佛一切都只在昨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看到学校的一瞬间,女人的心是崩溃的,虽然说这个破烂的校区只是过渡一年,她开始怀疑这十年自己到底都在干什么,为什么就没用提前去给孩子做准备,为什么就没坚持给孩子换个学校?为什么没在三年前去了解这个学校到底怎么样?
朋友安慰女人,“你太注重客观因素了,孩子压根就没注意周围的环境,是你自己用固定的思维在想,何况每一件事都是两面性,你儿子社交能力那么强,跟着大孩子给你学坏了怎么办?”
是啊,有本书《终身成长》通篇都在讲两种思维: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路,我们往往用自己的固定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殊不知孩子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上面。
大人的攀比自尊心一直在作祟,担心孩子被别人歧视看不见,其实孩子想不到这个层面。
遇到一些挑战的威胁,就自己打退堂鼓,就怨天尤人。美其名曰,为孩子好。但是真的是为孩子好吗,是为了自己那些可怕的攀比心。
要对自身有足够的认知,对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
现状只是一种暂时的,要想改变它,就能在心理改变,就能战胜。
女人这么想,突然就豁然开朗了,是啊,我们要求孩子成长,我们也要成长,我们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多读书,让我们终生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