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妈妈,我做不到孩子总打退堂鼓,了解这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1/17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39.html

最近朋友告诉了我一个词:国家一级退堂鼓演奏家。

哈哈哈哈哈哈~

当时把我笑得不行,结果朋友说这是个老梗,让我多和年轻人聊聊天,学学流行词儿。

话说我们俩是怎么聊到这个词的?

这位朋友家孩子小库同学(就是我经常借他绘本的小朋友),最近被班里同学选出在“国旗下演讲”,被选上时孩子特别高兴,因为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很光荣的“使命”。

小库很开心地答应了,还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朋友和班主任也帮着孩子准备了演讲稿,周日晚上,一家人更是早早休息,准备第二天让孩子精力充沛地演讲。

没想到,周一早上,小库同学竟然临阵退缩,吵吵着肚子疼,不想去学校,朋友刚开始有点担心,但是小库同学演技不佳被发现了,朋友连哄带劝,还强调小主持人要有责任感,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学校。

最后,朋友很无奈地说:如果你不想去学校,自己去和老师请假说明理由。

孩子一听要告诉老师,直接放弃挣扎,一路上都没精打彩的,不过幸好准备充分,这次国旗下演讲完成地还比较成功。

朋友很担心孩子在困难面前习惯退缩,慢慢会养成不负责任,不诚信的毛病。

其实我见过很多孩子都这样,面对困难容易退缩,参加比赛时,太紧张了就不上台;稿子篇幅长,就不背了。

这样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理由: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到……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坚持下去,逼自己一把,或者习惯性依赖父母的帮助,不想去挑战自己。

孩子小时候爱打退堂鼓,长大以后就会成为生活的“逃兵”。

而生活是不讲情面的,每一个逃兵都要为自己的胆怯付出代价。

生活不会因为你的退缩而大发慈悲,当困难掉转枪头,不是你克服了困难,就是困难放弃了你。

所以孩子爱打退堂鼓,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不要让你人生的第一次放弃

来得这么早

李亚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聊起了女儿李嫣。

李嫣很喜欢弹钢琴,已经学了五六年,但是去年没通过乐理知识考试,导致她考级失败。

当天,李嫣很不开心,就发脾气说:“爸爸,我不学了!”当时的李亚鹏并没有多说什么。

吃晚饭时,李亚鹏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不想考乐理了,没问题,人生总要面临一些放弃和失败,就像我,我考交规考了两次都没过,但是你才12岁,你要不要让你人生的‘第一次放弃’来得这么早啊?

让人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李嫣竟然又让老师帮着自己报名继续考级。李亚鹏接着说4月份李嫣的考级过了。

还在微博上放上了李嫣弹钢琴的照片,长发飞扬,非常投入,李亚鹏笑称女儿是“贝多嫣”。

试想一下,如果李嫣放弃了学钢琴,还会沉醉在自己的琴声中,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吗?

所以,不要让孩子轻易用这个筹码,人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就很难再次鼓起勇气。

做作业时,因为一个数学题绊住脚,就泄了气;

学游泳时,因为呛了一口水,再也不愿意下水;

被抢了玩具,因为习惯性放弃,失去了心爱的东西。

一时的放弃,也许只是放弃了一样物件。

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这些被放弃的,都是人生本该拥有的精彩风景。

注意了

这样的孩子有“逃兵潜质“

生活中的困难有大有小,有的孩子面对难题会积极地去解决,但是有的孩子无论大小困难都会逃避或者放弃。

这样的孩子有很多隐形的特点,爸爸妈妈们要细心留意——

1.遇事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就像前面的小库同学,明明不敢去演讲,却找理由说自己肚子疼,其实,这样的孩子遇事多半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些有的没的的一些借口,让别人误以为自己并不是不勇敢,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其实这样做,恰恰是欲盖弥彰。

2.总喜欢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

换句话说,就是不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这样的孩子往往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舒适的安全区内,不喜欢跨出去,也不喜欢别人进来打扰,容易安于现状,久而久之,他们与外界联系就会渐渐疏远,遇事总把事情夸大化,把结果夸张化,就成了他们的常态。

3.家长的“贬低式教育“造成性格自卑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在《家庭教育课》中反思了自己差点做了一件贬低儿子的事:

因为杂志对作品的需求量大,而郑渊洁又是一个喜欢陪儿子玩耍的爸爸,他索性就把儿子郑亚旗送到爷爷家。

郑渊洁和3岁郑亚旗在玩耍

结果儿子每天都给他打今天写了几页?

郑渊洁左思右想终于明白,儿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在爷爷家,虽然表面上高兴去玩,但是心里不愿意承认:爸爸只有离开我才能写作。

而如果郑渊洁每天写出许多,孩子就会感到自卑。

郑渊洁第二天马上把郑亚旗接回家,还告诉儿子他离开儿子之后反而写不出来了。通常他每天写十页,儿子回来后,他就通过多写来弥补对儿子的贬低。郑渊洁想当着儿子写五十页,可实际上又写不出那么多,于是他就往稿纸上抄《红楼梦》,反正儿子那时也不认字。

郑渊洁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让儿子成功地规避了一次被贬低。

郑渊洁在书中总结了6个: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从生活到学习经常否定孩子。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看人家XX,从不让父母操心!“是贬低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经常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形象,让孩子产生罪恶感,一个有罪恶感的孩子非常容易自暴自弃。

4.和孩子说话用命令式,绝不能和蔼或商量,偶尔还配合一些“你真蠢“的挖苦词组。

5.决定孩子的一切生活,不给孩子自由,日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