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行进青海讲述小高陵,70载造就八座青山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2/20

眺望小高陵梯田。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3日,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阳光和煦,晴空万里。在这里,有一道风景,层层梯田连九霄;在这里,有一首歌唱遍日月山下、湟水河畔;在这里,有一种精神,激励几代湟源人“敢为人先,实干善成”。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岁月悠悠70载,小高陵人站在时代前沿,向我们诠释了“愚公移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也穿越时空、代代相传,铸就精神高地。

省委“造林先进单位”(年),国家“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年),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奖(年),“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年),“省级小康文化村”(年)……站在小高陵村的会议室内,环望布满四面墙壁的奖状,小高陵村的前世今生“扑面而来”,将我们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游客在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参观。

从两棵树到十五面坡

“我们大家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小高陵村的后阳坡,这里海拔米,我们所看到的这两颗大树根深叶茂,老人们常说‘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这两颗大树深深植根于海拔米的山顶上,仿佛给人们启示着什么。”7月3日,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前,湟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冷全祥面对前来体验培训的干部职工,开始了自己的讲解:“老人们把它栽在平出来的地上,用屋脊流下来的雨水、雪水浇灌。这说明只要把雨水、雪水留在山上,蓄在土中,就能活树,当然也能长庄稼。小高陵党支部一班人就拿两棵树说事,提出了栽树蓄水保土、向水平梯田要粮食两项决定……”

冷全祥的话,将我们再次拉回到70年前——那时的小高陵村是一个山穷、地穷、人穷的“三穷”地区,也是一个缺肥料、缺饲料、缺燃料的“三缺”地区。村里78岁的藏族老人颜索南层感慨道:“我们小高陵,从我爷爷头上起,就是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把牲口赶到山坡上,连口好草都啃不到。”原党支部书记李积福深情地告诉我们:“小高陵在没修梯田以前,就是个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每年夏秋两季,人们只要听见轰轰的雷声,就吓得心惊胆战,生怕洪水暴发,冲毁庄稼和房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是‘老羊皮褂白天穿、晚上盖,阴天下雨毛朝外’,吃的是‘早上汤,晌午光,晚上清汤照月光’。”

面对这样的小高陵村,有人选择了扶老携幼、含泪远走,而该村党支部选择了向穷山恶水宣战。

从山脚下开刀,小高陵村治山治水的第一炮在后阳坡打响。在后阳坡的卧龙山,村民们全凭人力挖下了用于植树种草的22万个鱼鳞坑。

可是,年夏,一场山洪却差点浇灭了小高陵村战天斗地的热情。眼看着鱼鳞坑被从山顶冲刷下来的泥土填满,树木成活率不高,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元不信邪,来到山顶长势茂盛的两棵树下反复思忖。他发现,这两棵树长在庙檐下,根部有两个水槽,水槽内蓄满了水。

从两棵树受到启发,经过反复实践,小高陵人决定从山顶开始治理,变鱼鳞坑为水平台,这样既可以蓄水提高树木成活率,还可以拦截山洪,逐步摸索出了综合治理浅山生态的科学模式:山顶“戴帽子”,山腰“勒带子”,坑坑洼洼造林子。即在山顶和秃岭上栽上耐寒耐旱的灌木,如黑刺、柠条;在水平梯田两边种植柳树、杨树;在村里所有空闲地带植树造林。

奋战七年,小高陵人用一双双手一铁锨一铁锨、一背篼一背篼,让三条沟、八座山、十五面坡旧貌换新颜;开垦梯田公顷(亩)、四旁植树16万株,78%的水土流失面积得以治理,全村人均有了两亩以上的旱涝保收田。

现年58岁的王金龙是现任小高陵村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村里第二任党支部书记王生珍的儿子。回想起父亲,他说:“父亲从年到年期间担任党支部书记,每次讲起村里治山造林的事情,总以这样的话开头,‘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为了过好日子。后来,种树成功了,林子就成了咱小高陵村的第一笔财富!’”那时王金龙的年纪尚小,每逢放学也会来到山上加入劳动的队伍。

小高陵人都还记得,“小高陵村铁姑娘队”那句“小高陵村面貌一天不变,就一天不出嫁”的口号;还记得当时65岁回族老人马玉林的三个女儿,在父亲的带领下坚持修梯田10年,因此耽搁了出嫁时间的故事……

小高陵人都还记得,当时整修的梯田,有棱有角平平展展,层层梯田连九天。而眺望现在的梯田,青翠掩映,依山而行,层层绿阶登高处……

小高陵人都还记得,这样一份“战报”——封山育草66.7公顷(亩),封山育林10公顷(亩),修梯田66.7公顷(亩),挖鱼鳞坑20多万个,修涝池、淤泥坑多座,挖水平沟多条,修截水防洪沟88条,山区治理面积.3公顷(多亩)……

“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随着歌声回荡在小高陵山间的,是小高陵人在上千亩梯田上一锹一锹奏出的“敢为人先,实干善成”小高陵精神的恒久传唱……

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从红砖致富到青山为先

你可曾有幸见过四季的小高陵梯田?冷全祥见过。

他说:“初春的小高陵梯田是一幅山水画,宁静而自然;盛夏的小高陵村梯田是一幅水墨画,浓墨而重彩;金秋的小高陵梯田是一幅油画,厚重而多彩;隆冬的小高陵梯田是一幅雕塑,简约而凝重。”

而这幅美景的背后,是小高陵人为了绿水青山,果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勇气和智慧。而那根兀立于村后、52米高的老砖厂烟囱则默默诉说着这背后的故事。

“年,我来到了北京!”83岁的李积福说起这一年,脸上充满了骄傲。这一年,干了10年生产大队队长的李积福参加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授奖仪式。而小高陵村的发展也在这时迎来了又一次转折。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城建热潮蓄势待发,而建材奇缺”的现状,也谋到了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新思路——建设砖厂。

“开会时,大寨的陈永贵同志跟我一桌,亲耳听了他的故事,想为村民办实事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李积福回忆道:“听了乐都的劳模白云有在村里办砖厂的故事后,我也生出了办砖厂的想法,还请白书记来小高陵帮忙!”

说干就干!年春,李积福从每个生产队抽6个壮劳力开始箍窑。入冬前,20口砖窑箍好了,小高陵点燃了湟源县村办砖厂的第一把火。“砖厂日产红砖3万块,却经常供不应求。”王金龙现在依然清晰得记着砖厂曾经的辉煌:“年至年,砖厂每年创收50万元;年至年,生意最为红火,年收入最高达到万元。”

石灰窑、酒厂、粉条厂、饲料厂……小高陵村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发展,农民人均年收入一度达全县平均水平的两倍。

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小高陵村的村两委成员望着砖厂的烟囱陷入了沉思。这个曾经功劳赫赫的砖厂,虽然已经风光不同往日,但每年依然能够为村里带来30万元的经济收入,但其为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更是显而易见的。

怎么办?一边是小高陵村的致富功臣,一边是小高陵村自然环境的未来,小高陵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小高陵最大的财富是生态,这是小高陵人奋力治山造林保水土得到的来之不易的成果,守住这笔财富,是我们的责任!”王金龙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小高陵人的心声。

守住了绿水青山,村子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小高陵人给出了更加多样的回答。

看,国道边的排骨面片馆,那是小高陵人给出的答案。地处日月山下,药水河畔,发展餐饮业,小高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年,村民李忠林一家在小高陵开了第一家香香排骨面片馆;如今,小高陵集镇村民开饭馆、超市、汽车修理的已达到70家。

看,林业经济合作社实现营造千亩产业林带的目标,那是小高陵人给出的答案。良好的生态,是小高陵的财富。合作社实行全村农户股份制,流转国道沿线33.33多公顷(多亩)土地,全村多户农户受益,多名劳动力实现就业。

看,山上飘扬的红旗将我们引向小高陵村人给出的最新答案——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小高陵精神就是小高陵村再次腾飞最深厚的底蕴,发展旅游产业,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也最适合小高陵村。如今来到这里参加培训的人员络绎不绝,而这里正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小高陵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让小高陵村逐渐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当时的梯田有棱有角、平平展展。

从搬迁下山到基地上山

你可曾体验过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那米的徒步路线?

这里绿树掩映,沿着山势蜿蜒而上,一路上45条体现小高陵精神的横幅装点其中。这条路,就是当年小高陵人植树造林修梯田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是培训基地重走艰苦奋斗历程的体验之行;这条路,曾经连接着小高陵村的多个村小组的,见证了小高陵村的历史!

曾经的小高陵村,12个村小组星星点点分布在山间,虽说新农村建设修好了连接各村小组的24公里村道,但依然存在“行路难”的问题。年,新书记颜生福正式上任。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村搬迁下山来。

八组,僻处最西南,离村委会8公里,走路开个会,往返3小时。十组,孤悬哈岘台,一条盘山道,最陡处超过40度,路最难行。搬迁,便从这两个村小组开始了。

“当时担任副书记的我与颜书记挨家挨户走访,劝说他们搬迁,还请先搬迁下山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说服村民。”王金龙回忆道:“搬迁的好处多,交通便利不说,还可以在国道边经营餐馆,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搬迁后的土地还可改造成梯田。”

王金龙骄傲地说:“整体搬迁,是我们这代村干部为小高陵村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啦。到年,4组、5组、6组、7组、8组、10组、11组都完成了搬迁工作,先后有余户搬进了新村。我觉得我们做的是一件脚踏实地的实事!”

至此,小高陵村现在的建设格局基本建成。

而时间来到年,小高陵村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却上山了,这就是小高陵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小高陵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有利于弘扬‘新青海精神’。”

小高陵村第一书记、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忠金说道。

这一天,7月1日党的生日刚过,教育培训基地内的面党旗随风飘扬,与基地内的党旗广场交相辉映。河湟建筑风格的宿舍、分组讨论室、多功能教室,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小高陵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年代。

“这里建筑面积达到了多平方米,有4个讨论区、一个展馆、一个多功能教室和平方米的宿舍。同时,包括9.33公顷的土地认筹体验区。参加土地认筹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亲自耕作的方式体验小高陵精神,也体会农民的生活。”赵忠金说:“目前,有71个单位参加土地认筹,流转的土地涉及大高陵村、小高陵村和尕庄的余户村民。另为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按需求提供除草工作。”

目前,教育培训基地主要提供主题党日的教育培训工作,并早已成为了省内著名的培训基地。赵忠金说:“6月15日到7月3日期间,共有90个团队4多人来到基地参加培训或进行劳动体验,其中,参加培训的共有37个班、2多人。”

而赵忠金也成了一个“电话达人”,有一天,身边的同事偷偷数了数赵忠金一上午接听的电话竟多达个。对此,赵忠金笑着说:“我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呢!我希望培训教育基地上目之所及的梯田,都能够成为土地认筹体验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小高陵,了解小高陵精神。”

“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高陵是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七十年代,小高陵是青海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八十年代,小高陵是全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典范;九十年代,小高陵的二三产业发展走在了前列;走进新时代,小高陵成为实现县城‘’发展目标的精神高地……”在培训教育基地的一段话,说出了小高陵村的历史,道出了小高陵村的辉煌,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小高陵村的未来……

小高陵人治山治水开梯田。

劳动的小高陵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