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军队的强劲与否也是在于将帅的领导,在行军打仗中,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军队的士气奋勇杀敌,从而完成一些壮举,也正是这样,中华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反败为胜的例子,当然大多数都是靠着赌一把的心态,而要说弄巧成浊的,估计也就是东晋“桓温”攻打成汉的战斗中出现过。撤退的指令硬生生的被传成了进攻,结果还打了一个大胜仗!
说起“桓温”也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作为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年仅15岁的桓温就曾只身潜入丧庐报父仇,从而被人称赞性格豪爽,长得也人高马大,再加上是个文化人。后来也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之路,从荆州刺史开始,为了能够走向高处,只能是靠立战功,所以就把主意打到了东晋西边的巴蜀的成汉政权!所周知的巴蜀,本来就被称之为天险,尽管知道成汉的皇帝“李势”荒淫无道,国力也越来越衰败,依旧没有多少人愿意出征,江夏的袁乔就建议桓温带着1万精兵,趁着敌方没有准备好快速的拿下,行动不如行动,还没有等朝廷将奏折批下来,就已经带着军队出征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是朝廷都认为他会兵败,果然成汉国力出现问题,沿途遇到汉军3战3胜,一直到兵临城下,“李势”就召集了所有的兵力,打算和晋军决一死战,人数当然要多于晋军很多,交战中“桓温”都差点中箭,赶忙将下令打退堂鼓,结果在嘈杂的环境下打成了进攻。既然如此,那就将错就错,号召将士奋勇杀敌,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李势”连夜逃走,成汉一夜被灭国,也正是因此“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始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