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翟伯成
济南章丘千年古村三德范扮玩形式多样,声势浩大,颇具乡土气息,以演艺精湛、气势宏大而远近有名。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时的扮玩活动更是空前活跃。三德范以“抬芯子”、“转芯子”见长。非遗项目众多,是有名的文化村。
“解马”报信,锣鼓迎接
“扮玩”队伍过去多以自然村组成。表演队伍的规模、演技的高低,是对村里经济实力和庄风村貌的有力彰显。各村都不遗余力竞相办好。三德范除在本村玩耍外,亦串乡表演,以显村威。串乡前,先有“解马”报信,所谓“解马”,即是有一扮成丑角类的人,反穿皮袄,或骑马,或骑驴,马或驴上披挂串铃,有的亦将串铃挂在人身上,拿着本队的标志旗,敲着破锣,策马穿村而过,所走路线即是“扮玩”队伍的路线。“扮玩”队伍每到一村,该村要敲锣打鼓迎接进村,送其出庄。
从鼓队碰头开始,即形成竞鼓场面,各自尽力发挥本村的优势,都想以热烈的声势压倒对方,以显示本村的鼓威。此时,鼓声震天甚是好听,所敲鼓点大体相同,有“九龙翻身”、“狮子滚绣球”、“宜昌”、“胡萝卜钻天”等。队伍进村后,村民见有龙灯至前,亦烧元宝、放鞭炮、此刻龙灯必舞。条件好的村庄,还要备茶水、赏钱,以款待“扮玩”的队伍。解放后,村民“扮玩”兴致更高,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在“扮玩”内容上增添了“秧歌队”、“腰鼓队”等。队伍中又增添了“彩车”、“军乐队”等新内容。
“偷芯杆”到“扛、转芯子”习俗演变
过去民间有“偷芯杆”的风俗。芯杆即抬芯子所用之木杆。基本上是用鲜杨木或鲜榆木,自己村里没有时,发现邻村有,可去偷来做成芯杆。但玩“芯子”时,串乡表演去的第一个村必是被偷芯杆的村,这样,丢树的村便知树被弄去做抬杆了,不但不责怪,反而认为是吉祥之兆。后来,木芯杆逐渐被铁芯杆取代。村民凭借打铁的优势,创造了铁制“扛芯子”。铁匠根据人的体型,打出适合肩扛的铁架,缚在一青壮男子身上(外罩彩衣),将幼童男子演员固定在铁支架上,扮演出各种人物。表演时,扛芯人随锣鼓伴奏相互串花,演员在上面做出各种动作,配有旗、幡、伞、扇等,望去别有声趣。
扛芯子是受“搓傀儡戏”的启发,逐渐试制发展起来的,距今有余年的历史了。”发展到了铁制“芯子”,表演者的安全性增强了,表演难度也增加了。“玩芯子”这项活动,无论“平抬”、“抬芯子”、“扛芯子”,抬者和扛者多是表演者的长辈或亲属,且两边都有护卫者,亦多是亲属或亲近者。解放后,“玩芯子”形式推陈出新,三德范村创造出“双转芯”、“夜戏双芯”(带有花灯形式)、“跟头芯”等,在内容上亦有创新,出现了《李清照》、《章丘大葱》、《龙山黑陶》等等,颇具时代气息。
全村出动,乡土气息浓郁
该村“扮玩”表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杂技、舞蹈、武术三类。
俗话说:“南京到北京,旱船、跑驴、荷花灯。”早在年(清道光18年),三德范村跑“旱船”就颇为盛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杂耍。古代玩“芯子”多为驱逐邪魔或祈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尤以三德范村的“双转芯”颇有名气,“转芯子”可以说是芯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扮玩”队伍的编排,一般是大扁鼓在前,龙灯、旱船、高跷、芯子、花棍、跑黑驴、玩狮豹等依次排列,形式不一,各小村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每组表演队伍前以扁鼓或小堂鼓、吹打乐伴奏,玩棍、舞剑、玩鞭及高跷中扮猴者,持各自器物,在整个“扮玩”队伍中来回护卫和开道。旗、幡、扇、伞等穿插其中,整个队伍声势浩大。表演多为群舞,维纱维肖、婀娜多姿,滑稽幽默、妙趣横生,表演朴实,逗人喜爱。旧时的扮玩是全庄总动员,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可谓一个表演全家忙,从六七岁的孩子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有自己的节目。
在三德范村有一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旧时盛大的扮玩景象:
东道云彩西道龙
金家胡同蛾子灯
陈家胡同是八卦
齐家胡同是花瓶
西崖八仙来过海
新庄唐僧去取经
张家胡同大鲳鱼
东沟蛤蝼哆嗦穷
唯有单家没有灯
大刀一舞满地红
文化厚重,非遗众多
文化厚重,非遗众多
三德范村非遗项目多,除了芯子扮玩,还有陈氏木雕、张氏石刻、葫芦刻艺,以及高氏四季拳等。
国家级非遗两项,
(一)三德范“芯子”,“王小赶脚”、“三打白骨精”、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三德范扮玩,于年6月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济南市非遗三项
(一)陈氏木雕,于年被列入章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登攀。
(二)芯子传承人:李景兴、张烈民、单立顺
(三)《锦屏山的传说》,作者:张福经、单立金
章丘区非遗三项
(一)张氏石刻,于年被列入章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列才。
(二)高氏四季拳,于年被列入章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高兴义。
(三)葫芦刻艺,赵新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