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旭老师是沾化渔鼓戏剧团的一位老戏曲演员,演出经验非常丰富,演唱剧种繁多,有着较强的演唱功底。他从小就接受过专业的戏曲训练,在演唱的多种剧种中,其中就有沾化渔鼓戏。除了翻阅文献、查看资料外,我通过与王老师的深入交谈和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渔鼓戏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滨州市戏曲家协会主席王新生先生也是研究渔鼓戏的老前辈,通过访谈,他也给我讲述了许多有关渔鼓戏的知识。渔鼓戏最开始起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的胡家营村,距今已有年历史。
我通过翻阅《中国戏曲志·山东卷》《山东艺术志》《沾化县志》等资料,加之在一些唱渔鼓戏的老前辈那里了解到:渔鼓原本是道家的一种乐器,清雍正元年,沾化县富国镇(也就是今天的沾化县)城西的胡家营村西边,当时10余个工匠(和尚)修起一座“永丰”大寺,寺里面修建了泥塑神像百个(上、中、下各八仙均在),10余个工匠(和尚)在此传艺,将渔鼓戏流传到此地。胡家营的艺人们学会之后经常聚集到一起排练,过年过节,或者有什么重要节日时便用专场渔鼓戏给当地的老百姓带去欢乐。艺人们学会其唱调后,又进行改编衍化,把民间的孙家拳加入其中。
在沾化民间歌曲一般都是以三句一段,后来把沾化民间歌曲的艺术形式加入,形成了一种曲艺演唱的方式。王老师告诉我,因为滨州在沿海地区,带有伴唱的渔鼓戏也是来源于海上的渔民号子。之前有伴唱的剧种只有川剧,但它没有伴奏。只有沾化渔鼓戏有伴唱的并带有弦乐伴奏。再后来,王老师说,他在吃路边摊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旁边的人是山西人,问后得知这些人的老辈都是在山西移民过来的,他们的腔调也带进了沾化,又影响了当地的这种曲艺演唱形式。
随着剧情内容和剧情人物的增加,慢慢发展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舞台内容较丰富的渔鼓戏。它从沾化慢慢流传到附近周边的博兴、惠民、滨城、阳信、无棣、以及滨州的临市东营市和河北省的黄骅市等地区。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大概到年,老艺人边延荣、边延杰等十多余名从事渔鼓戏的老艺人,在胡家营开始教当地的业余剧团及老百姓演唱此剧,会唱的人逐渐增多,喜欢渔鼓戏的人也大大增加,并且这十几位老艺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徒弟,即现在健在的刘汉三、边希德老师等。
在年之后,又以刘汉三、边希德为代表的渔鼓戏进一步发展,逐渐演绎成沾化境内主要活跃氛围的一种曲艺形式。渔鼓戏的演出剧目,大多数是以歌颂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即“八仙”)为主要内容的神话故事上,而演员主要演绎的角色是韩湘子。比如《蓝关》,介绍韩湘子如何报恩行孝、义救叔父。如《东游记》,介绍韩湘子带领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过海战龙王的。如《二度林英》介绍韩湘子夫妻生活的等等。
渔鼓戏的伴奏乐器文场和武场两类之分,但两类中都以渔鼓为主。渔鼓一般用80厘米的竹筒做成,竹筒下方蒙着猪皮,演奏者在演奏时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击鼓底,它以巧妙穿插的切分节奏为特点。渔鼓点分为引腔点、腹腔点、锁腔点三种。所谓引腔就是引子部分,腹腔就是一首作品的中间部分,锁腔则是作品的结尾部分。文场再加上简板和唢呐等,武场在演员加入动作时一般还有堂鼓、坐鼓、手锣、大锣、铙钹。在沾化随着剧种的丰富和发展,到今天渔鼓戏的伴奏中加上了民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成为渔鼓、渔虎和简板。因为每个剧种中民族乐器的伴奏都有自己的主弦,沾化渔鼓戏的主弦后来被定名为渔虎,外观类似于二胡。乐器简板一般是掌握唱腔的正常节奏,发出清脆的声音。它是以一长一短两条木制品制成,左手捏握,上下合击。
“道情”一词始见于南宋,到元代其形式较为稳定,因其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故道情亦别称作渔鼓,或道情渔鼓连称,或渔鼓道情连称。明清的时候,道情开始广泛流传,可谓当时较为时尚、流行的曲艺形式之一。渔鼓道情遍布全国,但只有在沾化发展成为渔鼓戏。当时渔鼓在沾化被本地艺人进行改编、创新,演出内容和人物不断丰富和扩大,演员们经常画上妆、搭上台子在当地大唱大演,丰富了老百姓日常生活,随之逐渐发展成为渔鼓戏,也是较为大型的曲艺艺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