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冷生师友书札》,卢礼阳编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年1月出版,页,78.00元
“此札”是指卢礼阳编注的《梅冷生师友书札》。在日记、书信整理出版的热潮中,《梅冷生师友书札》似乎有泯然众书之虞。然此书的笺注考释,也颇有可观之处,值得拈出其精彩看点。
梅冷生
所谓“有泯然众书之虞”,是因为梅冷生并非著名人物,其师友书札的价值和文采,未必能引起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也不完全是“非著名”,梅冷生(-)在温州还是非常知名的。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地方性的文学团体慎社、瓯社,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名动一时,所以夏承焘称其“才能又足领袖一乡”。年浙江省第三特区(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成立,梅冷生担任委员、总务兼印行股主任,深得前辈刘绍宽、刘景晨等人的信任。年起任籀园图书馆馆长,年后又续任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改弦易调之际,梅冷生一直深得各界推重。作为温州学界的中心人物,梅冷生师友的往来书札,自能反映梅氏一生的为人处事,足以概见温州的人事代谢和时代风云,亦可提供民国温州学术史的生动细节。这样的史料价值,也正是近来名人学者的日记、书信备受青睐的原因。
可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梅冷生仅为一地方图书馆馆长,所历秘辛固不如政治明星丰富,所以《梅冷生师友书札》的史料价值自然不如《汪康年师友书札》《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等书。梅冷生也不如好友夏承焘、夏鼐更具全国性影响,其师友也未必尽皆用心修辞,文字清丽可读当不如《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等文学名家的书信。加上本书又非专题书札,学术性上也不如《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冰茧庵论学书札》等。更严重的是,书信的存佚具有偶然性,此信彼札往往不相连属,而且书信往来双方所共喻者则不必细述,东鳞西爪,言近旨远,化俗为雅,当事人默会于心,而后世读者如坠五里雾中,因此可读性就大打折扣了。
提供背景资料,应该是书信整理评注的基本要求。该书编注者卢礼阳的笺注考释,成绩相当可喜。基础性的注释包括考定书信写作的时间和相关人物的生平。编注者利用夏承焘、夏鼐、张棡、符璋、刘绍宽、刘祝群等人的日记,前后排比联络,大多能考定书信的写作时间,偶有不能确定者,也不强作解人,如《徐寄庼复梅冷生》中提到《岐海琐谭集》一书,卢礼阳根据该书的出版时间而考定此函作于年,但此函末所署时间为“十七”,则注云:“十七,十月七日,还是某月十七日,难以判定。”
补充书札所涉及的人物生平资料,最难得的是“详尽”。当时温州重要学者、官员、名人以及与梅冷生朋友关系较明确者自不待言,即使书信中偶一提及者,也必有交待。如夏承焘来信中提及“止水”,注释说:“止水,姓游,名长龄,系作者妻舅,长期供职于温州教育界。梅冷生打退堂鼓,拟以其为接任人。”当然也有几位确实查无此人的情况,如《夏承焘与梅冷生》第十二通提及“虞宽”,注释说“虞宽,未详”,但马上引了《天风阁日记》提及此人的内容。事实上全书注以“未详”的人物寥寥可数,因为书信中有时仅提及其人的姓氏或略称等,实在难以索解,可惜书后未能附以“人名表”以便读者索引,也以便读者了解此项工作的价值。
注释最有助读者的,则是交待书信中所涉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宋慈抱与梅冷生》第二、三两通主要是年宋慈抱向梅冷生求援的事,他请梅冷生帮助自己谋求籀园图书馆馆长一职。此两函的注释,首先说明了关于籀园图书馆馆长人事上的背景,时年六十九岁的王毓英老馆长欲辞职,宋慈抱闻风而动,结果知事汪楚生并未接受王的辞职,宋慈抱谋职未遂。至王毓英故于任上、严琴隐接掌图书馆旋遭罢免,宋慈抱再次活动,谋求馆长不成,退而求其次为“会办”,却遭各界强力反对,宋慈抱又一次与图书馆失之交臂。这些注释生动地呈现了《两浙著述考》作者生计窘迫、求职失意的一面,读来令人低回不已。上述三项,虽然是基础性的注释,但跟同类著作相较,本书做得更为扎实、全面。
我还要郑重指出,卢礼阳的评注,结合不同时代的来信去札,似有拼出一部梅冷生别传的意味。全书共收录书札两百零八通,其中梅冷生本人致师友仅十七通,仅以此数如何能连缀以成别传呢?钱穆曾说:“朋友的死亡,不是他的死亡,而是我的死亡。因为朋友的意趣形象仍活在我的心中,即是他并未死亡;而我在他心中的意趣形象却消失了,等于我已死了一分!”
(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梅冷生的真生命,在《梅冷生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12月版)中其实未能完全展示,而这批师友书札经过卢礼阳的笺释,反倒能彰显一二。
涉及图书事务诸札的注释,最能彰显梅冷生对图书事业的热爱。梅冷生不是从任图书馆馆长才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