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通常就是只批评不赞扬。作为一个崇尚内敛的国家,很多家长的确是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问题,有些甚至觉得,这就是良好的教育方式,值得继续推崇。
而且通过这种“只批评不赞扬”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有品格非常好,人格发展健全,能力优异的。而优秀的人,说到底还是少数,不能说个别例子成功了,就代表着这种方式就是好的,就是值得推崇的。
母亲,我做不到:娃老是打退堂鼓,了解这几点,孩子不做小逃兵!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话,或者是自己就曾经对孩子说过:“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大家都一样,为什么就你不行?”咋一听,好像有些道理,大家都是正常且健全的人,都是有手有脚会思考的人,智商也相差无几,为什么遇到同样的事情,别人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有些人就是怎么做都行不通。
如果这样的话是落在我们自己的头上,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到自我怀疑当中。别人说我们“不行”也就算了,如果我们也觉得“别人行,我就不行”、“我太差了”之类的,则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们人生的发展。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带来的,就是孩子对自我的否定。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有些人哪些方面比较弱,就被扣上了不能从事什么职业的帽子。因为他们觉得,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某种能力就是必备的,既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就没办法从事该项工作。
就像是有朋友从事文艺工作,但他的老师就一直劝他改行,原因正是他共情能力低,不适合从事文艺工作。如果这位朋友听信了他的老师的话,转行了,是不是意味着他将来能够在其他的行业里取得成功,还是会带着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自卑地走完剩下的道路?
而这位朋友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成长的呢?他为什么被判定为“缺乏共情能力”,但依旧走上文艺工作的道路?其实不过是来源于当初儿时的一次创作比赛偶然得奖了,于是父母就坚定地相信,孩子在这方面是会有所成就的。
那么,为什么他的共情能力会缺乏?就是因为父母对其教育,正是“打压式”的,导致了他的情绪越来越被压抑,最后丧失了。而共情能力,也就是来源于情绪的感知、变化、共鸣等。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也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而这,通常情况下,是在比较宽松轻松的教育氛围之下,情绪才能够自由舒放,而不致被压抑起来。
相反地,在“打压式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确在大脑发育方面,有些是没办法得到良好刺激的,也就导致了,很多相对应的能力,孩子是无法得到。
尤其是当他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够选择前进去尝试,而是会认为“我做不到”、“我不行、不会”、“我好累”、“不想要”。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是呈现出即将迎接挑战的兴奋感,反而是面对难题的退缩。那这样的孩子,如何才能成长起来呢?
那么,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着这种“打压的方式”,那可以转换一下思维,反向纠正过来
1、拆分难题,引导孩子直面
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打压式教育是让孩子认清自己“我不行”,但我们要换一种方式,让问题简单化,然后引导、鼓励孩子“你可以”。孩子觉得问题简单了,再加上有爸爸妈妈作为后盾,他们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一些。
2、控制与尝试
“控制”指的是情绪上的调控。经常被打压的孩子,通常负面情绪会比较多,而且在调控情绪上也比较弱,这也是共情能力较差的表现。而“尝试”则是指的积极去面对新事物,积极去尝试自己之前不曾做过的事情。这两个方面,都是在跟“打压式教育”做反向斗争。
总结:
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我们去尝试的。而当我们面对着新事物的时候,是积极直面,还是消极逃避,这就跟我们从小接受到的父母的教育密切关联了。
那么,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够理想,不够适合孩子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勇于去尝试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也能勇敢地面对未知,并自信地说一句“我能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