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朱熹的小迷弟王守仁格竹失败后,悟出一

来源:堂鼓 时间:2022/8/17

王守仁的志向是要做圣贤。

当他带着妻子从南昌返回北京路过上饶时,王守仁听说著名理学大师娄谅住在此地,便带着妻子一同去拜访。

娄谅,江西广信上饶人,明代著名理学家。年轻时是一位豪迈之士,一心立志成圣,曾经遍访名师。

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在抚州崇仁乡居,娄谅听说后便从上饶赶往崇仁,投在了他的门下。

吴与弼的学术思想影响较大,弟子众多,形成了“崇仁学派”。

他非常赏识娄谅,把平生所学全部教给了他。娄谅的知名度在家乡越来越高,地方长官对他也很敬重,常常带着幕僚前来拜访。

但他并不怎么和那些官员有过多的交往,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做学问,翻阅群书常常到深夜,不曾有丝毫懈怠。

他对时下流行的学问很是不屑,说:“大家所说的都是举子学,并非是身心的学问。”

什么是“举子学”,就是学习那些八股文,科举应试,走仕途之路的学问。

王守仁偕妻子前来拜访的时候,娄谅正在给弟子们讲课,有很多人在听课。

此时的娄谅已经是六十八岁高龄的大学者了,但老先生丝毫不保留,把自己做学问的心得尽数传授给了王守仁。

他虽然读了朱熹的理学,总是感觉没有学透,更谈不上大彻大悟。

来向娄谅请教朱熹理学,实际上还是想得到如何成为圣贤的答案。

他问娄谅:“如何做圣贤?”

娄谅自信满满地回答:“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是真的吗?王守仁差点叫出声来。

娄谅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王守仁,他一生也没有忘记。

后来还说给其他的人听,也点燃了他们的热情与梦想。

他又问:“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是为万世开太平吗?”

娄谅说:“不是,你说的为万世开太平是‘外王’,只有先‘内圣’才能‘外王’。”

王守仁接着追问:“怎样才能拥有‘内圣’呢?”

娄谅一字一顿地回答:“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

就是指探究事物规律的意思。

宋朝儒家学派的人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任何事物之所以呈现这个状态,是因为其内部有“理”,也就是有自身规律。

只有格物,才能明“理”。

而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才就能成为圣人。

娄谅的一番话让王守仁豁然开朗,仿佛黑暗中照进一缕光,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通往圣贤的进阶之路。

弘治三年,王守仁的祖父王伦去世,那个曾经给他快乐童年的老人离开了他,留下祖母岑氏孤独地守着偌大的宅院和一片竹林。

亲人的去世让王守仁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司马迁说过,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王守仁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认为自己今生今世的使命与担当,那就是成为智慧与品德都超越凡俗的圣贤。

在为祖父守孝的那段时间里,王守仁常常读书到深夜。

通过勤奋学习,王守仁懂得了不少道理,开始体悟理学家的身心修养功夫。

王守仁既然立下了当圣贤的愿望,自然要读通悟透朱熹的学说。   

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官方和民间一致推崇为经典。

《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书中阐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都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指出“格物致知”既在求真,也在求善。

他在《近思录》中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王守仁仔细品味一番后,似有所悟。

因为娄谅也告诉过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

王守仁立志要当圣人,就要把“格物致知”搞明白。

该格什么呢?

爷爷生前特别喜欢竹子,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种满了竹子,称自己是“竹轩翁”,王守仁决定那就从格竹子开始。

自己格竹子多没有意思,于是王守仁特意邀请朋友和他一起格竹子。

每天两个人吃过了早饭,就坐在院中的竹林里,开始盯着竹子看。

在王守仁看来,只要参透了竹子生长变化的玄机,就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竭尽全力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他们忘记了吃饭、喝水、以及周遭的一切,眼里心里只有竹子。

过了两三天,王守仁的朋友就有点挺不住了,开始打退堂鼓,内心开始怀疑这种做法有什么意义吗?

只剩下王守仁一个人坚持格竹。

王守仁是有圣贤情结的人,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认为自己能坚持下去。

第四天、第五天,、、、、、、慢慢地他也开始头晕眼花,身体渐渐地有点吃不消了,最后他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王守仁格竹失败了,完全没有悟出竹子和天地万物的道理。

这意味着他在成圣之路上遇到了挫折,而且是重大的挫折。

这次格物的失败,让王守仁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认为这可能是错了,这不能通往圣贤之路。

这让他敢于质疑权威,如果没有这次的失败可能没后来的龙场悟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