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财富--黄龙戏
一、概述黄龙戏创建于年,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吉林省长春市所属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称黄龙戏。
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独特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黄龙戏代表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圣明楼》、《兀术与鹰格》等。曾先后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30余项,年黄龙戏被收入《中国戏曲年鉴》。
二、源流
黄龙戏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历史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财富。西方哲人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古代帝王李世民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而我们说,抚今追昔,常温史册,不仅可以厚学养,广识见,免却数典忘祖之蔽,更可以知政要,匡政失,厥施顺天应人之政。
泱泱黄龙大地,数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和造就了农安的锦山秀水,人文胜迹。其襟江带河之势,旷野平川之胜,旅居浪游之便,汉满合壁风情,无不令人心向往之。遂让我们渴望拂落岁月的尘埃,穿越时空隧道,去追寻几千载黄龙文明的发展轨迹。听铮铮羯鼓,看英雄射雕,感宜人风物,对哲人吟喟,议兴衰更替……
也正因为如此,一幅幅从夫余古国到农安解放几千年来黄龙大地上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了黄龙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描绘了这块土地上的山川风物,英雄业绩,粪土王侯。如果大家有时间我希望大家可以看一看黄龙戏,可以使您全方位的认识农安,了解农安,走进农安,在领略苍凉往事与今日辉煌之余,感发沧桑巨变的千年浩叹,无尽遐思。
当历史的回眸与现实的凝望之后,我们都会感受到此刻黄龙大地上那澎湃而起的阵阵春潮……
三、内容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
、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杂揉而成,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亲切宜人。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是根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基础原型,结合民间小戏、借鉴本地民歌形成以“正调、青调”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其中有平板、快平板、平板三眼、行板、流水板、垛板、散板等。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而不在音区。主要包括男女分腔、年龄分腔、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其唱腔可分为正调、青调两种,有女正调、女青调、男正调三套声腔,都是上下两句、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弦乐
有二胡、中胡、大提琴和倍担琴;管乐有竹笛、唢呐和笙;弹拨乐有杨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打击乐有板、单皮、小堂鼓、大堂鼓、锣、钹、木鱼、碰钟组成。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
黄龙戏的表演形式,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线条粗犷、刚柔相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上也突
出民族性与地方性;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杂以本地方言。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普通话声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融合,具有浓郁个性色彩
黄龙戏诞生于年,它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
年6月7日,吉林省农安县申报的“黄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Ⅳ-。
中文名称黄龙戏批准时间年6月7日非遗级别国家级遗产编号Ⅳ-遗产类别传统戏剧申报地区吉林省农安县
年,她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年9月命名黄龙戏。
艺术特色
黄龙戏,吉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传承保护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农安县剧团排演的《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大型剧目,曾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活动中共获20个奖项,黄龙戏因此而声名远播。
黄龙戏属农安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