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铁血精神留青史,赓续弘扬有后人铁血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20

铁血精神留青史,赓续弘扬有后人——《铁血雄师》成书的感悟

铁十三师王希桥

翻开这本援越抗美风云录——《铁血雄师》,不由得就会联想到那些参战老兵事隔半个多世纪写作回忆文稿的不易,编辑团队编辑工作的不易。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古稀、耄耋之年还苦苦挖掘深埋久远的记忆,又是什么人把这些难忘的记忆汇成史料文集鼓舞后人?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多次联络该书的编委主任欧阳干和本书策划人陈登辉,他们都是我在部队服役期间共过事的老领导、老战友。他们都不无感慨的表示,那些参战的作者虽然步入老年,但初心如初,信仰坚定,老而弥坚。至于成书,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赞叹几位年轻人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他们用铁血精神,成就了这部《铁血雄师》。

他们所说的年轻人,是指那些未参加援抗,但又与援抗有着不解之缘的编辑团队的主力贡献者。他们有的是这支英雄部队回国后而应征入伍的铁道兵战士,有的是参战者的直系后代。这些人与这支部队感情深厚,根脉相通,有铁血基因和不惧万难的铁道兵精神。

他们就是以主编陶玲为首的五员大将——钟佩君、王喜良、毛树忠、郑吉辉。

这五虎将之所以称为年轻,是因为他们的辈份,参战者是他们的前辈,年龄与前辈相比相对年轻,其实他们均已是、已近花甲之年,都已不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但他们却把千斤重担担在肩头,让不可能的事拼成现实,令人感佩不已。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铁道兵基因的延续和铁血精神的传承。

他们对铁道兵光荣传统和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成就了这部风云录的问世。

特别有担当的精神

主编陶玲,是从众多征稿作者中发现的佼佼者,她笔锋流畅,逻辑清晰,语言朴实,表达准确,是“天上飞来的金凤凰”。当策划陈登辉代表编委向她表示请她担任主编时,她曾有过犹豫,毕竟她还在工作岗位担负着某大学科研和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到自己是后辈,是否适合承担如此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心里打鼓。但她深知编辑出版这部书的意义,她对那些与自己父亲并肩参战老人的努力而动情,她非常理解那些老人的期许和夙愿。想到这些,她二话没说,就毅然决然走进了编辑队伍。她所承担的工作,编辑团队的参战老兵都看在眼里,他们想着那像雪片一样飞来的稿件,有能力、有心愿为书的出版发行作贡献,但要承担这样繁重的主编统筹工作,就体力而言,难以承受。他们不约而同的维护、支持陶玲的工作。说实在的,陶玲在此之前,虽有过编辑科技文集的经历,但面对军事题材的文史汇集且担当主编,她感受到了挑战与压力。但她却勇敢地承担了《铁血雄师》这部书的主编重任,对于她的担当精神无不为之感动。

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铁血雄师》一书的首篇是与本书同名的经典之作。那是经过编辑团队很多同志分头查找资料,核实史实而统编成的反映援抗全貌的文章。当材料收集齐全,决定由钟佩君同志执笔时,他接受任务,不顾自己的身体,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与陈登辉同志反复讨论交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经编委和编辑团队审查确认后,才完成了这篇全书的点睛之作,经典之作。其实,他在某领导岗位上已退休五年,他不厌其烦,吃苦敬业的精神,成为编辑同仁们的榜样。

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铁血雄师》自有出书动意,陈登辉就委托陶玲开始寻求书号。陶玲不辞辛苦,到各出版单位跑书号,不知跑了多少家,走了多少出版单位,都因援越抗美这段历史刚刚公开、解密、解封不久,对援抗题材的书不敢接印。当终于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出书时,大家十分高兴。但这家出版社只给两个月的时间,必须交稿出书,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而撤号。当时的情况是,部分稿件成型入篇,部分稿件正在审定,多篇约稿还在撰写中。还有一些稿件因与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文稿的结构框架、逻辑关系、文字表述都不太理想,需要重新加工改动,甚至重写。两个月时间出书,时间紧迫,困难重重,按照常规计算,怎么也要数月才能完成。干还是不干?陶玲带领的这几位主力编辑无一人打退堂鼓,都表示拼命也要拼出这部书。

他们按照主编提出的“与几位援越抗美老兵密切配合,科学分工”的要求,昼夜不分,加班加点,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常人不可承受的付出,稿件都做到了“七审三校”,达到了如期出书的目标。

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陶玲、钟佩君、王喜良、毛树忠、郑吉辉这五位团队主力,都是业余编辑,他们都有写作的功底,正因此,他们退休后,有的还从事着社会有益的工作。陶玲、郑吉辉两位女将均未退休还在原单位正常上班。五位同志,为了这部书的出版,他们放弃所有的休息,有的调班调假,抛家舍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毛树忠退休后一直担任河北文安县志编纂写作任务,自身社会工作繁重,交给他的任务他从不推拖,保质保量完成;王喜良眼疾加重,不言放弃,并承担了主编交给的多项重要的编辑要务均按时出色完成;郑吉辉这位铁二代,始终热情高涨,还主动请缨,承担重任。他们这种千斤重担压不垮,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些参战老兵闻知后都很感动和钦佩。

革命的大协作精神

《铁血雄师》是一本记叙援抗史的文集,史实的真实可信是此书的生命,而五位未参加援抗的主编、编辑他们深知这个道理,完成出书任务,必须发扬大协作精神,做到新老优势互补,才能圆满成功。编辑团队的参战老兵孙家复、秦厚全在部队接触过文字工作,但都已年过古稀,他们与各位编辑一样加班加点,在文字和史实上严格把关。秦厚全爱人有病住院,一边陪住,一边修改稿件。老兵的敬业精神,激励着编辑团队。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欧阳干、陈登辉、刘金龙等老同志,他们在方案制定、稿件征集,文字编校、史实把关、协调动员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那些编辑团队外的老兵和铁二代们,同样在为出书献力。邱祥发这位63团的老宣传干事不减当年,夫妻一起投入编写编审工作。铁二代武述兰不忘父辈的荣光,为撰稿和宣传此书常常搁置自己的生意四处奔忙。团结协作的力量和互相支持鼓舞的氛围,为《铁血雄师》的问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前人伟业留青史,弘扬赓续有后人。这些编辑风云录的年轻编辑和其他作出过贡献的人们,同创造那段辉煌历史的前辈们一样可敬可爱,不能忘记。

年7月3日于北京文中图片选自《铁血雄师》书编辑:向日葵

作者/来源:铁道兵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