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旅顺水师营大糖鼓火烧你吃过吗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28

在旅顺地区,作为传统特色食品能够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有水师营大堂鼓火烧。小时候,就听老人讲,金州的驴肉包子,水师营的糖鼓火烧。那时候就有一种念想,将来一定要尝一尝水师营的大糖鼓火烧,吃一次金州驴肉包子。

长大后,去金州吃了一次驴肉包子,因为不知道历史上金州驴肉包子是什么味道,感觉和在凌源那一次吃得差不多。水师营的堂鼓火烧吃了很多次。记忆中第一次吃糖鼓火烧是5角钱一个。看起来老大个,感觉一个人吃不了。拿在手里轻轻的,用两个指头上下敲打,咚咚作响,一不小心就敲碎了。堂鼓火烧的“鼓”字,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火烧中空是鼓起来的,二是轻轻敲打发出的声音像小鼓一样。盘子大的个头,焦黄的外皮、沾着芝麻,里面裹着一层薄薄的糖,咬下一口,松脆激齿,酥香溢腮,

每一次吃糖鼓火烧,我就琢磨一个问题,这火烧怎么就能鼓起来呢?一直想去水师营老刘家看个究竟,但又怕人家误认为是来偷艺的。

孔孟山庄烘烤堂鼓火烧(本文作者拍照)

后来水师营孔孟山庄刘道经老人在山庄里安排两人专门做糖鼓火烧。一人在屋里揉面擀饼,一人在窗外炉里烤制。擀好的饼先放在炉上铁板烙一下,使其成型。负责烤制的人手持一个一米左右小铁棍尖端有个小铁圈,用铁圈架好面饼伸入炭火炉,2分钟左右,一个烧得金黄、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大糖鼓火烧便鼓起肚儿出炉了。经过仔细观察堂鼓火烧之所以能鼓起来有两个关键所在:一是揉面做型时必须在中间加上薄薄的一层糖,不加糖肯定鼓不起来;二是烘烤的火候把握也很关键,烤轻了鼓不起来,考重了就糊了。那时孔孟山庄做糖鼓火烧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每次搞大型活动分发给来宾作礼品。北京来的客人从没见过个头这么大重量又这么轻的火烧感觉非常新奇。

水师营大糖鼓火烧作为地方特产,用来送人经济实惠还喜庆。有一年,外地来了一群校长考察,临走时,送他们每人一个大糖鼓火烧,省钱,还拿得出手。但有一点,就是不小心就压碎了。不过形状改变了,味道不变,存放数日没有问题。

第5代传人刘文军在做大火烧(源自网络)

据《水师营村村史》记载,刘德谦(生于年),少年时随父亲来水师营,当时市面上出售的糖火烧是锅里烙的,叫锅饼,不香不脆。刘德谦改进工艺,改为炉火烘烤,制作出独具风味的大糖鼓火烧。与兄弟分家后,刘德谦独自在水师营西街开设火烧铺,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已经传承5代历经百年的糖鼓火烧未来将怎样呢?多年前,为了生计,刘家几代人凭借着这祖传的火烧手艺,养家糊口。现在,糖鼓火烧是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未来的经营,在炭火炉前足足度过了28个年头的第5代传人刘文军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如今大连保存百年以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这糖鼓火烧有多年的历史,我要把它传承下去,让老刘家以外的人也能学会这门手艺。”

大家都知道,在旧社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祖传独门绝技是传男不传女。为什么呢?传给女儿,女儿出嫁了手艺就变成外姓人家了,就有人与你抢生意了。刘文军要让刘家以外的人也能学会这门独传的手艺,可见一个普通农民的憨厚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让乡亲们共同传承水师营大鼓火烧这个优质特色的品牌。

在辽南地区传承了几百年的皮影戏没人看了,那很正常,被现代传媒工具所取代了,谁还看那玩意?过去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听不见了,那也很正常,很多人家盆碗还没用旧就换新了的了,谁还有锔的?可水师营的大糖鼓火烧就不一样了,那种特有的家乡的味道,寄托了多少代人的乡愁与思念,只要有做的,就一定有吃的。如果注册品牌,规模加工,那一定会走向全国。

年,旅顺史志办出了一本书《回眸中的印迹》,书中介绍了水师营大堂鼓火烧,可惜,为了印刷省钱,我把彩照改成黑白的了。不然,只要你打开书,你就会闻到水师营大糖鼓火烧香甜的味道。

老刘家的堂鼓火烧(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