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芸,湖南湘潭人,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还曾经是湖南常德农校的校长,所以萧芸的文化水平不仅出自后来的学习,家庭也给她提供优秀的读书环境。
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一股“下乡”风潮,数百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往农村,洗净身上的读书人的迂腐,年仅15岁的萧芸也认为劳动光荣,积极报名参加第一批下乡大学生名额,很快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
虽然是同批知青中年纪最小的,可萧芸不仅没有喊过苦累,反而是同伴中最能吃苦的。当时,他们的工作是开山,男女老少都是挖土、抬土,没在城里干重活的知青们都叫苦不迭,只有年幼的萧芸不仅不退缩,反而咬牙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三年后,开山任务顺利完成,知青们就要被重新分配进其他生产队继续工作。一项最卖力、最积极的萧芸却被分到了最偏远的生产队。但萧芸却毫无怨言,反而在新生产队任劳任怨,很快又闯出新名声。
这么好的姑娘自然受到乡亲们的喜爱,很快就有人给她说媒了,对方是生产队支书的儿子。年龄相仿的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但在谈婚论嫁上,萧芸却露出了犹豫的神色,因为她还在思考回城的问题。
和其他的知青一样,萧芸也在挂念着回城的消息。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回城的愿望也越来越远,萧芸便只能选择结婚、生子,打算就这样就此定居。只不过命运就是这样戏弄人,过了几年后,知青返程热潮兴起,千万知青得以返回城市。萧芸在犹豫之后,就带上女儿,回到了家乡株洲,当了一名幼儿园老师。
撰写“知青福音书”
事实上,当年的“知识青年”和今天的意思差距有点多,当时下乡的青年学历并不算很高,很多知青的学历可能只有初中水平,所以在回城后,还是从事工人等体力劳动工作。
萧芸在教师的工作之余,还被经常拉进知青们举办的聚会。不过说是聚会,倒不如说是诉苦会。这些返城的知青并没有过上想象的好日子,多年的农村生活让他们对城市感到陌生,新工作的技能还要重头学起,更严重是自己攒的工龄就此清零。
长久以来,工龄是和工作中的薪资待遇和职位升迁挂钩,所以这些从农村回来的中年知青的待遇反而成了最低的一档,升迁更是遥遥无期。
时间久了,怨言也逐渐升级,终于有人提议要写联名信,向省里提提意见。并且很快就推举文笔斐然的萧芸来担此大任。
萧芸倒也没有推脱,毕竟自己的朋友们也确实有苦衷。但同样的,她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找到根本矛盾在哪。
这封联名信不能写给省里,要写进中央才行!因为知青没有工龄是中央敲板才能真正解决,只有中央文件指示,全国的知青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幕,萧芸将自己当知青多年的经历叙述下来,把自己身边知青的遭遇简单叙述,希望国家为这些曾经奉献青春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关怀。
百折不回的人生
当她的这封信写好后,那些怂恿她写信的知青却打了退堂鼓,本来只是想给省里提点改善福利的建议,变成了对中央政策的修改。当时的人们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放,谁也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只不过总是有勇士愿意帮萧芸的,有一个女知青的表姐夫是湖南省一家编辑社的主任,可以帮忙把这封信传递到湖南省委办公厅,从几个渠道同时向中央寄信,可以增加被看到的成功率。
信寄出后,萧芸就在不安中等了半年,当听说自己的信已经送抵中央时,她才放下心来。后来萧芸也没有听到任何波澜,只是在几年后,她辗转到合肥的报社做编辑时,有人问道为什么放弃自己将近四十年的工龄重头开始时,她如梦初醒,这才明白自己的那封信居然成功了!
报社的总编一听说是萧芸写的请愿书后赶紧要她把原稿拿过来,将她的事件刊登报道,一时间全国震然,没想到这项福泽千万知青的政策,居然源于一个返城知青的一封信!一时间,萧芸成了风云人物,各路的赞美和怀疑蜂拥而至,也搅的她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也许很多问题萧芸可能回答不清,但有个问题她始终回答的很清:写这封信并不是沽名钓誉,这件事也从来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后来,萧芸选择下海经商,在时代的浪潮里,再次选择从零开始,最求更美好的生活。
结语
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萧芸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坚强的心智,不管是在下乡、回城,还是最后的经商,她都擅长在“归零”的人生找到新的起点,一往无前,为自己的人生再次闯出一篇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