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品山东
乡戏揽萃——渔鼓戏
渔鼓又称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年(清雍正元年)左右,沾化农村的业余爱好者将说唱的渔鼓搬上舞台化装演出,并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逐渐衍化发展为独立剧种。
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Part1
唱腔
渔鼓的调式、旋律特点比较鲜明,主干音为“do”、“re”、“sol”;句尾落音,引腔落“sol”,腹腔落“do”,二、三句均落“sOl”,锁腔落“sol”,有时还以收落“N”音作一省略。实际“re”音以固有的属性预示了对主音“so1”的调式倾向。总之,实现着以五声音阶跳进为特点的渔鼓戏唱腔旋律,婉转明朗,长于叙事又兼有抒情。
随着剧本、体裁、内容的扩展,艺人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运用“快简、慢繁”的方法,遵循“渐变的结构原则”,以“三句一扣”板式为基础,又创作出了“一句一扣”、“小搓板”及“吹腔”、“娃娃”等新板式,至目前,渔鼓戏已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板腔体制。
渔鼓各类板腔内的唱词安排,均以七字句的四、三格式(即前四后三)为基础,只在引腔、锁腔句中唱词做了移位变化,成为五、二式(即前面五字后面两字)。唱词的韵辙,多数是一韵到底。如:“有林英泪潺潺,叫声夫主俺神仙,自从那天未见面”;“汉钟离我笑微微,湘子徒儿听明白,今日夫妻得相会。”仅以上面词例可见,渔鼓戏唱腔每一段(主要板式“三句一扣”腹腔总以三句为一循环,故将三句称为一段)均三句同韵,并且上平下仄。而为了在段式内部形成循环对比,便在每一循环段第一番过去后的第二番开始句(头句)采取了跳韵调辙。如前例第一段(三句为一段)后的第二段,头句突然出现了“天仙”跳韵:“她在家中将你盼”。随即在二句、三句唱词又回到“灰堆”:“终朝每日盼你回,她的诚心今日归”。
“闪板”起唱是渔鼓戏唱腔的基本句式特点,差不多每半句闪一板(即空一拍)后腔自头眼起唱。这种闪板、起眼、落眼后落板的句式,突出了叙事特点,增强了唱腔活力。同时也表明,渔鼓戏唱腔仍存留着说唱体形式的痕迹。如“三句一扣”。它以头、腹、尾组成为三截式结构。头,即引子式起腔,是每大段唱腔的开始句,它以散唱启吟搭调,后在唱词的第六字上入板行腔,行腔后又在本句唱词的最后一字加入帮腔(即由乐队人员与演员台后齐唱),同时由渔鼓做花点伴奏,完成向腹腔段落的过渡。腹,它是一个容量最大、又以三句为一循环圈的反复腔段,因每唱到第三句最后一字加入帮腔和渔鼓点(腔尾接腹腔点),并由此反复,无限循环,故得名“三句一扣”。而段式内的主要唱词内容就集中于腹腔段。尾,即段末之锁腔。唱段将毕,便出现一个由上下句一体组成的锁板唱腔,作为整个唱段的结束。
°Part2
剧目类别及特点
剧目类别
一、是升仙道化戏,这种剧目的宗教色彩比较浓,也是最原始的“道情”状态;
二、是修贤劝善戏;
三、是民间生活小戏;
四、是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这种剧目是最普遍也是在民间最受欢迎的剧目。
剧目特点
渔鼓戏的演出剧目,多是以颂扬八仙(汉族民间神话故事中传说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为主要内容的神话故事连续剧,而其中主要角色便是韩湘子。
如有表现湘子率领众仙过海战龙王的《东游记》,表现湘子报恩行孝、义救叔父的《蓝关》,表现湘子坎坷生涯的《湘子出家》、表现湘子夫妻生活的《二度林英》《三度林英》等,其他剧目还有《八仙庆寿》《画保安》《小上坟》《李世民游阴》《小白龙下雨》《魏征斩小白龙》及全部的《西游记》等。
°Part3
伴奏乐器
渔鼓戏伴奏的乐器分文场和武场两类。
文场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和唢呐等。渔鼓是渔鼓戏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亦称竹琴或道筒)。它以竹筒为体,长约80厘米,筒底蒙以猪护心皮。为结实耐用,竹筒外面裹以丝线、白布各一层,涂固胶液。演奏时,操琴者以左臂托抱,左手同时握简板,右手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齐击鼓底,使之发出“扑扑”的声音。鼓点击奏,主要用于接伴梆腔及唱腔起、行、止前后过门,它以巧妙穿插的切分节奏为特点。渔鼓点分为引腔点、腹腔点、锁腔点三种,而唱腔的每一句尾部的梆腔即与鼓点同时插入(梆腔中的鼓点是渔鼓、简板等乐器随唱腔基本节奏特点的灵活敲击,不属规整渔鼓点),至梆腔结束,紧接奏出的所属花点才单独发挥其艺术的契机作用。再就是简板。简板两叶,以优质木制成,板身一长一短,长者十六七厘米,短者10厘米。击时以左手分指捏握,上下合击,发出较弱而清脆的声音。它的作用,是配合鼓板掌握唱腔正常节奏。文场乐器还有唢呐。其形制是在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音色柔厚明亮,主要用于出将入相、升帐上朝场面,在堂鼓、小筛钹配合下伴奏曲牌。
武场乐器有坐鼓、堂鼓、大锣、铙钹、手锣、云锣、小钗、筛钹等。在文武戏的表演动作中,主要由前五大件(坐鼓、堂鼓、大锣、铙钹、手锣)奏出“三番子”、“三锣”、“吊锣”、“小吊锣”及“紧急风”、“冲头”、“串锤”、“马腿”等与京剧相同的鼓点。在演唱中,前八大件中又以云锣、小镲、筛钹一起配合渔鼓花点伴奏唱腔之用。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山东省图书馆谨持文化传播、文明传承重任,利用宏富地方文献馆藏资料,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特推出“阅品山东”——齐鲁文化旅游资源新媒体推广活动,用诗词风韵、山左工艺、艺术名人、齐鲁风味等多个系列,邀你品阅诗情画意的齐鲁大地。
视频来源
数字资源部
编辑
小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